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让学生写了一次作文,其中拟了这样一道题目:《除夕之夜我一人》。孰料题目刚写完,学生就哗然不已,说哪有这样的事情。结果写这个题目的学生寥寥无几,勇于写的学生,其文也是貌合神离。事后,我思索良久,是什么促使学生在情感上逆反这个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除夕夜都是在合家欢乐的热闹气氛中度过的,很少有“我一人”现象。因此在感情上就不认同。这虽然情有可原。但假如当时我只出这样一道题或是考试出了类似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无从下手?很明显,在学生心中有一个普遍的心理障碍。 如果我们较深沉地考察一下学生的这种逆反,在其困惑后面也有理直气壮的理由。稍有文学理论知识的人都清楚.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就决定了需要真情实感,需要人生经历。正如樊星老师所说:真  相似文献   

2.
一、在读题、审题中加强读、说训练民族学生在读说训练方面受母语干扰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读、说训练,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读、说的愿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因为“种”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在哪一课中还学过?这样不仅巩固了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还在说话训练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读一遍题目,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很想看看蒲公英的样子,根据学生的愿望,教师随即拿蒲公英的标本,指导学生观察,对处在…  相似文献   

3.
案例十棵树栽成五行,要求每行4棵,怎么栽?请画出图表示。我将这道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将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天的作业,令我欣喜不已,它改变了我原有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原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生甲:我看到这个题目后,很快就想到了五角星的图案,因为题目要求栽五行,五角星的图案就是五行,当我画好后,惊讶地发现竟然和题目中的要求一模一样,于是我很快就完成了这个问题。爸爸、妈妈都说我很聪明。学生乙:我将这个问题认真看了几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每行4棵,栽五行,就需要20棵树,而已有的才10棵,我感到一筹莫展。但我并没有被困难…  相似文献   

4.
一、分析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每篇课文时,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审题,来弄清作者的选材范围、重点及所要说明的主题。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它是以什么命题的;分析这个题目的意义,然后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呢?在分析讲读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题目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到这个题目能突出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在出示几个文题:《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三个病号》、《老班长不喝鱼汤》等让学生对比,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金色的鱼钩》这一个文题最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了文题要为中心服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我应该会的,可是一粗心就做错了.教师给学生分析卷子时,经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这个学生能再细心或耐心一点,这道题他是能做对的.由于小小的细节错误,我们的学生功败垂成,败走麦城.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6.
刚接这个初三普通班不久,一次,在我的课上,我出了道例题让学生解,并且叫了两位同学板演,在行间“巡视”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解题并不理想,同时我也注意到上黑板解题的同学显得很窘迫,很着急。我想可能是他们觉得在新老师面前有点难为情的缘故。待他们回到座位后,我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将题目细致地分析了一遍。由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比较重要,所以讲好之后,我即兴自编了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做。评讲后,我突然想做个调查,看看究竟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解对这道题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这可是第一次这么多学生举手,而且都面带着“自豪”。平时若…  相似文献   

7.
平时上课,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总是有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老师自然而然地请他们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学生说。在此过程中,老师不经意间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遇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尝试。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43小的分数有无穷多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稍停片刻,有6个学生举起了手。全班有44人,举手的太少了。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说:“看来这道题比较难,大家遇到了困难。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一个学生说:“我想先把这两个分…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5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几分钟?题目出示后,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25分钟。因为15÷3=5(分),5×5=25(分)。”  相似文献   

9.
作文竞赛     
去年,全县举行了一次小学作文竞赛。四年级的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题目一出,众人哗然。有教师愤然骂道:“出的什么鬼题?”有人简直在哀鸣:“完了完了,我就没叫学生写过这个题。这回不考个倒数第一才怪。”有人则莫名其妙地幸灾乐祸:“反正都没写过,要差一样差。”有人自作聪明:“只要学生会  相似文献   

10.
李忠衡 《广东教育》2003,(12):33-33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的分配律。我想,有时过多的复习铺垫反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一上课我就先让全班学生分组计算以下两组题,并进行比赛。A组:35×24+35×76(125+1250)×8B组:(24+76)×35125×8+1250×8结果,做A组题的学生基本做完时,做B组题的学生还没有几个做完。做B组题的同学不服气:“我们做的题目比A组的难,老师为什么要偏心?”我故意装糊涂说:“这两组题目是一样的。我只不过把A组题稍加变化变成B组题,不信,你们看两组题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学生见算式相似、结果相同,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高学生做综合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已引起不少数学教师的注意。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对做综合题之所以束手无策,主要是平时见得少,做得少。应该在平时让学生多做些这类那类的较难的综合题,各种类型的题做多了,看见差不多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到处搜罗综合题,自己出综合题,希望能让学生多作一些练习。我认为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是好的,但不是根本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常让我这为师者为之惊叹和感慨。以下是我在四年级的一节活动课上的课堂实录。我先出了一题自以为比较简单的填空题 ,作为“热身题” :按规律填空 :2、4、6、、、、……题目一出 ,大部分的同学都立即举起了手。(这在我意料之中。)生甲 :2、4、6后面可填 8、10、12、14…… (师 :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后面的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 2 (生甲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此时大部分的同学放下了手。)师 :你观察得真仔细 ,一下子…  相似文献   

13.
早在几年前本人就开始了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之路.下面以我这几年中的作文教学训练题为例,谈谈我在命题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实题虚作,虚题实作 很多学生在面对某些题目时常常不知所措,原因是思维空间太狭窄,不知如何准确把握文题.比如,有一次,我的作文题目是“品味时尚”,这是2009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很多学生一看到这题目,就紧皱眉毛,想了半天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数学第九册“测量土地”练习二十四中有这样一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1. 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行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亩?学生对题中的“作业宽度”不理解,纷纷举手要我讲一讲。对于这个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的问题,第一次教学时,我采取“冷处理”,让学生课后观察播种机播种(或压路机压路等),然后解这道题。平平淡淡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学期学生又在课本中碰到了下面一题:  相似文献   

15.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报道,研究者拿一个题目测试中小学生:船上有75头牛,42只羊,问船长多少岁了?结果令人哗然:绝大多数学生用机械的加、减甚至是乘法运算“创造”出了船长的年龄,答案自然都是错误的,因为答案是这道题没有答案,其条件与问题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报道中在指出学生思维僵化的同时,也映射了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道题考一考我的学生呢!半年多的学校生活是否也让他们“误人歧途”了呢?我把这个题目配上插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心里很是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学生和我共同走进作文研究,缘起于一次作文课:快要上课了,我仍只有主题而没有题目,正着急,突然一想,何不让学生共同来拟题目,再从中挑选一些好的题目让他们进行作文呢?我试着让学生围绕着“希望工程”的内容,拟写了近30个题目,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爱好各写了一篇文章。质量好的题目及上佳的学生作文经我整理推荐后,均发表在报刊上。学生带有研讨性的参与,让师生都尝到了甜头。由此,我开始把作文研究内容和作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拉开了作文研究课的序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探觅误区:让学生了解作文教学的诸…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会观察、思维、表达的一般方法 ,进而形成良好的智能、情感、个性品质呢 ?教学实践中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主命题 培养兴趣  常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源于生活 ,如果学生的生活丰富了 ,接触的事物多了 ,见识广了 ,那么感受就会深刻 ,写起文章来就有兴趣。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我喜欢》这篇文章时 ,我先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 ,来到田野、山坡 ,让学生们感受生活的乐趣 ,观赏自然的美景。回来后 ,让同学们抓住“喜欢”这个题眼去填补题目 ,要求每人填出三…  相似文献   

18.
第一印象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有时同学们拿着题目来问我 ,我只要把题目读一遍 ,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们怎么解答 ,他们就笑着说“会了”。原来 ,我读题时 ,注意把关键字词读得很重 ,又拖得很长 ,突出了题目的中心。可见 ,读题对指导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不读题就做题的学生是很少的 ,但同样读题 ,有的学生只是走马看花 ,根本没有理解题意 ,有的学生只读开头 ,不等读完 ,凭自己的想象便胡乱做起题来 ,结果这些学生往往都做错了 ,因此 ,审题中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读题。我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做到三读 :一读 ,知其梗概。这是了解性…  相似文献   

20.
曾经读到这样一则有趣的题目:船上有75头牛,42只羊,问船长多少岁了?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利用机械的加、减甚至是乘法运算得出了船长的年龄。答案自然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道题没有答案,其条件与问题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某报道曾用这个题指出学生思维僵化的同时,也向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质疑。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题也考一考我的学生——刚刚一年级的孩子们呢!我把这个题目配上插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心里很是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反应。一只只小手陆续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个很聪明的小女孩。“我觉得船长70岁了!”我伸了伸舌头,又叫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