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针对存在小学生不良品质的现状,对其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迫在眉睫。笔者所在学校对小学生"八礼四仪"教育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礼仪教育课程化、无声化、常态化、实践化、白热化。  相似文献   

2.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学校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的八礼四仪活动建设也不能以独立、单纯的活动形式出现。在品社教学过程中渗透八礼四仪教育,结合实践活动,由学生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活动形式,不仅仅是在脑海中形成礼仪的知识网络,更要能够践行八礼四仪。  相似文献   

4.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 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 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学校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 任,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礼仪教学,通过有效举措促 进小学生知礼识礼,是开展小学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卢昌德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47-50,54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功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不可无“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讲礼的文化。中国古代的礼则起着培养共同的民族心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礼作为维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往往因其教育功能而最终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精神状态,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风貌。“礼”浸润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处。作为时代栋梁、承继先辈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们就更应该知礼,懂礼,讲礼,让中华礼仪文化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文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主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涵盖了《周礼》《仪礼》以及《礼记》,主要是礼节、礼仪和礼貌方面的教育,也是小学德育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良好的"三礼"活动能够强化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品格,协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以及人生价值观,可以指引学生走向健康的学习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0.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陆珠 《成才之路》2009,(8):I0005-I0005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素质,小则属社会公德,影响国家形象。幼儿礼仪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因此,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让孩子在“礼”中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营造为读者服务的软环境是当前图书馆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中论述了图书馆员服务礼仪的重要性及社会教育功能,服务的“心礼“和“表礼“,以及服务“表礼“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汉代赋作常有礼仪方面内容。由汉赋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可知汉赋用礼共有二十四种,包括校猎之礼、衣裳会盟之礼、诸侯之礼、封禅之礼、燕礼、朝贺之礼、祭祖之礼、祀天之礼、瘗地之礼、朝觐之礼、宗庙之制、吊问之礼、巡狩之礼、祓禊之礼、命将出师之礼、大射礼、大飨礼、大傩之礼、藉田之礼、贽见礼、养老礼、大赦之礼、婚礼、饮至策勋之礼等。汉赋用礼有四种倾向:分布特点上,汉赋用礼频度高,范围广,名篇多,以大赋为主;作用对象上,汉赋所用礼仪大都以天子为主导对象;种属特征上,汉赋用礼以吉礼、军礼、嘉礼为主,凶礼、宾礼则少有涉及;时代兴变上,汉赋用礼以继承或损益周礼为主,以新立礼仪为辅。  相似文献   

16.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17.
客舱服务是连接乘客和航空公司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体现航空公司服务理念的重要方式。在空乘服务中,空乘人员所需要的"身礼"和"心礼"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针对在空乘服务礼仪中乘务人员的"身礼"和"心礼"展开探究,对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使"身礼"和"心礼"能更好地实现其作用,对如何提升民航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效益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射箭源于狩猎,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古代,射箭不仅是武力的象征,还与政治、礼仪和道德有诸多联系,形成了所谓的“礼射”。礼射盛行于西周,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制度”,即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方法是关键 呼家楼学区自2001年起携手花家地实验小学始创“三礼教育”之先河,坚持以“礼节、礼仪、礼貌”的“三礼”文明之水培育师生,经过十几年的辛勤灌溉,已硕果累累、绿树荫荫。学区内校、班、家三方共建,从习惯养成和身边的小事人手,从最基础的坐、立、行、走练起,使孩子们学礼、知礼、懂礼,不仅有“礼”,而且有“范”——责任感。如今,学区各校、各班均有“三礼”小标兵,在文明礼仪示范和带动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