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兵 《科学课》2009,(4):12-13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2.
一、现状分析 (一)教材=“圣旨”有些教师对音乐教材敬若神明,明显缺乏一种创新意识。他们常常把音乐教材当作“圣旨”,认为书上是这样写的,所以就必须这样教。他们在教学时完全成为音乐教材的傀儡,不敢越“雷池”半步,成了教  相似文献   

3.
写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其费时低效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有效的写作教材,教师没法教、不会教,并进而演化为随意教;这样又势必导致学生普遍不会写、不愿写并转化为不敢写。课改要求语文教学提升教学效率,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教材解读 有的教师认为《习作4》不好教,分析起来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很多教师对“剪纸”比较陌生.更别说是教学生了:二是在学生写什么的内容上游移.有的认为要围绕“剪纸艺术”来写.理由是教材用了大段文字介绍“剪纸”艺术:有的认为应围绕一幅剪纸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主题来写,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念指引着教师思考和实践“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在传统教学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以“本”为本,纠结于“教”教材,把课程及相关法定的课程载体(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奉为“圣经”,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紧扣教材”成为公认的教学常规。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真正的课程资源意识,...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以新目标英语为例,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下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多,难以按时完成;课堂活动多,难以分清主次,合理取舍。二是生词量较大,教师把握不了“重点词”,导致学生掉队。三是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会进行合理调整、删减和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需要熟读教材,并注重教学设计的“三性”,让课堂变得鲜活而有“语文味”。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还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教学设计,需要层层剥开语言的外壳,引领学生进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揣摩语言表达的魅力,体现出教师“导”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课文,是一篇篇例文,向人们传递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信息.作文,则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得无法,学生学得无效,作文难的现象还时常困扰着师生.教师就应利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9.
实现自主课堂的根本,在于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变“教授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习得必要的学习方法,逐步实现自主阅读。让教材成为最佳范例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实际就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的课要么全盘照搬教材的内容,顺应教材的呈现,一幅幅图片、一道道练习引着学生走下来,一点也不敢有什么“违抗”,并振振有辞:“我做完了当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呀”;也有一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抛弃教材中的素材,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想当然的所谓“好素材”搬上课堂,并振振有辞:“我这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当然比别人强多了……可就是这些不开窍的笨学生,怎么也学不会、考不好,我真来气。”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师声称我们的教材如何难教,当你问她“哪套教材最好,你想选用哪套教材”时,她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是用新世纪小学数学!  相似文献   

11.
一、模式界定:本模式为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模式。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反反复复烂熟于心;以“注”为内核,根据语言文字的规律,学生自主地在字里行间围绕“写什么,为什么写,写得怎样,主观有什么评价,有什么疑问”加以批注;以“品”促内化,品味玩赏,再现形象,创造想象,激越情感。二、指导思想:本模式教学旨在诱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并围绕这一规律运用布鲁姆的“发现探究”原理,自主自得地读读、注注、品品,脑、口、手并用地对感性材料进行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教师要我学转化为…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3.
实施教学的依据是教材,而教材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必不可少的“范本”和“载体”。小学数学新教材不仅删除了旧教材“繁、难、偏、旧”的知识、增加了新知识,还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构,它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教材的很多内容精而少了,以前是“教教材”,现在则是“用教材教”。过去那种教材是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显然不合时宜了。新的理念告诉我们,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一、文章的主要论点,论题的普遍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教学过程中由传授知识到开发智力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借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看,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工程.在这个有机系统内,就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即使是“自学”,教师必要的指导也尤为重要(至于学生离校之后的自学则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就教师的“教”来说,从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到讲授(既授知识又授方法)到评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的实践,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由教师决定学生,教材决定教师,给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们的教学总是缺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互动性的交往,缺少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和理解,总是要按教师的理解、编写者的解释学课文,缺少平等对话的空间,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崔娟 《西藏教育》2023,(4):26-29
仿说仿写是习作的初级阶段,但对于语用和思维能力刚起步的低学段学生来说,如何将所思所想转化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仍然是一个难题。同时,学生启而不发、仿说仿写质量不高,如何实现人人能仿说仿写的教学困惑一直困扰着教师。基于这一现状,文章聚焦学生和教师、教材和课堂,以读为径、想为翼。从聚焦“学生”,以读促写,明确教学目标;触发“想象”,搭建支架,培养思维能力;多元“评价”,教评一致,提升语文素养三方面进行仿说仿写教学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竞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显然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现成知识,通过教师自己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  相似文献   

19.
向颖 《政治课教学》2014,(11):49-51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误读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出现了不少“形式化”“教条化”的内容。改正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构建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本色课堂”,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举措。“本色课堂”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课堂“本色”的回归,是对教学“生态”价值的追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能很好地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整合为一体,在自然、和谐、轻松的课堂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传统课堂的缺陷之一就是“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连教材编排顺序也不敢调整。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校则坚持“平民教育”办学宗旨,以“本色课堂”为引领,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起了适应时代发展、适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本色课堂”。  相似文献   

20.
【课改笺语】“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由教师决定学生,教材决定教师,给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们的教学总是缺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互动性的交往,缺少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和理解,总是要按教师的理解、编写者的解释学课文,缺少平等对话的空间,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