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图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宗教批判的逻辑梳理”以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准确所指”这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4.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基于“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前提。科学与宗教,就是人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科学的”或“宗教的”——来把握世界、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理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文化样式,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这种关系,既需要以主流文化样式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来衡量,也需要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相互渗透和评价。一定时期科学的世界图号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科学与宗教在特定时期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相互评价,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科学与哲学——对我国宗教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以来宗教活动迅猛发展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条件,并从人类生存发展同科学、哲学及宗教的关系,阐明了宗教活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但宗教毕竟是“人民的鸦片”,它的存在同人类赖以进步和发展的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尖锐对立的.所以最后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实关系的特点提出了正确对待宗教的思想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周霞  欧阳彬 《天中学刊》2007,22(3):45-47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面对“独立于哲学”的思潮,西美尔提出了“哲学社会学”的思想。哲学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这一关于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思想在他的《货币哲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与运用。在现代思想语境中,西美尔的“哲学社会学”思想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与墨子分别是中西方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同处轴心时代的两位哲学家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却有着一系列惊人相似的哲学、文艺思想:政治理想的“乌托邦”性、对“爱”的颂扬、文艺追求的宗教倾向等。对这些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育助于了解中西方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维度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反映了哲学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融合。当代中国哲学正在逐步摆脱某些不必要的干扰,竭力恢复哲学的本来地位;同时,中国哲学家们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力图重塑传统哲学的形象。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形成,正是以哲学的特有方式演绎着中国百年来的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表达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作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哲学表达,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充分表现为三个不同的纬度,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学术自身地位的迷失和寻求。  相似文献   

9.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十八”作为数词具有表数功能,用于确指时表示具体的数目,用于概指时则夸饰数量多、大;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八”与宗教、哲学、汉民族思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中国玉的宗教、道德、政治、审美的内涵的分析,指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光辉成就。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实,赋予了玉以深邃的哲理与内涵,使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涂尔干首倡以来,神圣与世俗即成为宗教学研究中的一对经典范畴,而人与神的关系则是贯穿宗教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从本质上说,人与神的关系是个体与自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宗教正是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中的神介于圣与俗之间。“神”作为宗教社会学分析的概念,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功能性、多样性等特征,应从宗教活动的客观事实方面进行理解,做出符合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山水城市的概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涵,它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的特征。"山水文化"是由于中华民族对于山水的特殊情感而产生的,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思维形态,其中尤以宗教、哲学、美学三大领域与山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并成为了"山水文化"的载体;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有助于构画"天人合一"的新型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4.
神的位格问题是宗教理论的核心问题,因为宗教其他理论诸如拯救论、神人关系论等都是它的展开和补充。西方的基督教把它表述为“三位一体”,而东方的佛教天台宗把它表述为“三身相即”。当用哲学的“体用”观点去剖析它们的相似性时,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都是在一神论基调下的普世主义的宗教表述而已。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思想史上,托克维尔、西美尔、舍勒就上帝存在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哲学论证的社会学论证。托克维尔认为上帝是个体自由的保证。在西美尔那里,上帝是社会整合的代名词。舍勒认为上帝是个体对集体的精神意向。上帝存在的社会学论证触及到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意义共契这一现代性的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根据中国国情和起义的需要,通过对西方基督教进行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洪秀全的思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洪秀全一直高喊着独尊皇上帝,反清反儒,可他骨子里却又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和执行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恰是洪秀全借鉴儒家文化为其服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侗族丧葬仪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人生仪礼,它的内容和形式与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侗族社会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赞颂亡者功德、沟通人神对话等媒介的作用。解读龙额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对了解和研究侗族丧葬仪式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ErichFromm在《心理分析与宗教》中提出“极权宗教”与“人文宗教”两个概念,给宗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无论是人文宗教还是极权宗教,其能否被世人接受,往往是以其实际的功效,而非以哲学的证明为标准。从这个角度看,神未必不是人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佤族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女性在环境、生活、物质文化创造、宗教活动、歌舞娱乐等方面作用的分析,揭示了佤族女性所创造的女性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中,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主要是先民们悲喜莫测的情感表达。自然哲学则更多地体现了理性的光芒。由重情转向重理有其可能性:宗教和神话中有理性哲学的质料;有其必然性:人类自身思维的发展需要从形象化的语言过渡到抽象的语言,哲学本身是思辨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