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壮族诗人黎建三在自然环境艰苦的西北地区任职数十年,辗转各地为官,这样的经历在清代壮族文人中是十分罕见的。他的行役诗用沉郁悲凉的语调和强烈的写实风格记录了这段游宦生涯,艺术上意新语工、“不专一格”,尽得江山之助,在粤西壮族汉文诗中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浅论壮族教育发展的分期及其特点李彦福,何龙群一、壮族教育史的分期壮族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它是伴随着壮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壮民族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壮族教育史的分期是依据壮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划分的。目前,壮学界对壮族社会发展分期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壮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壮英双语教育具有超越一般学科教育的意义。推行壮英双语教育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接受外来化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关系,保存民族化传统与处理好化认同的关系,在具体实施壮英双语教育课程体系时,涉及经费、师资、教学手段等困难和问题。通过壮汉、壮英双语教育的课程改革,使更多的壮族学生实现壮汉英三语兼通,将会加快壮族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壮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5.
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大多载之于典籍。这些典籍除浩如烟海的汉族古籍外,少数民族古籍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其中既有世代承袭蜚声中外的口碑材料,更有举世皆知名扬世界的书面作品。二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书面文字古籍作品除少数有文字的民族外,大多是用汉文创作的。(如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另外即使是有文字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有的留传至今的亦是汉文作品居多(如蒙族、满族等)。所以,研究整理古代少数民族汉文作  相似文献   

6.
近日,内蒙古中小学蒙汉文教材研究会在呼和浩特市成立。该研究会由从事中小学蒙汉文教材编写、翻译和研究的专业团体和个人及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学工作的学校和教师组成,由内蒙古教育厅主管,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主办。内蒙古教育科学联合会副会长王学俭、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到会祝贺并做了讲话。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对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中,壮族尤为特别,它不但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其教育在历史的场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传统教育和现代壮族教育的融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壮族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壮族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的民族之一。从远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就生息、繁衍、战斗在岭南一带,同各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岭南地区和创建伟大祖国的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壮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古代的“越人”(或称“百越”、“百粤”)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有古代越人“断发文身”、“巢居干栏”、“鸡卜”等习俗,直至唐代,岭南地区还是一片“文身地”。从目前壮族聚居的广西柳江、来宾等地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址来看,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据《逸周书》、《淮南子》、《盐铁论》等汉文古籍记载,最早居  相似文献   

9.
付余红 《云南教育》2007,(B12):30-31
师宗县五龙壮族乡中心学校校长柏七生2005年成功竞聘为该校校长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他结合乡情实际,积极探索,找准改革路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综合改革。如今,五龙壮族乡的基础教育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
中师藏族学生的性格及思维特征洛桑丹真康定民族师范学校是一所多民族的学校,有学生823人,藏族学生占51%。学校实行以汉文教学为主、藏文教学为辅和以藏文教学为主、汉文教学为辅的“双语教学”体制。我们为了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生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私塾这一最古老的启蒙教育方式,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一样的变革和变迁历程。因外部的西方冲击私塾从最初洋务运动时期的被迫改良,到民国时期建设性、自主性的改革和改造,中国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完成其华丽的变身,新式教育成为其社会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清代三峡地区外来人士较前代更多,他们对清代三峡地区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的政策移民、外地官职人员以及侨寓等外来人士在三峡地区建书院、设私塾、义学,兴学传教;购书藏弆,宣讲劝善;修文庙、建塔阁,以培文风;鼓励子弟科举应考,科举登科人士增多;从此三峡地区文风蒸蒸日上,教育日益兴盛。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评价私塾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塾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化的传承与创造,发挥过料大的作用,对于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化,促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源头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开展的教会教育。在民国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中,教会中学魄一外语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称得上是一枝独秀。教会中学的师生构成、教学方法等呈现出与。国立及其他私立中学所带同的特点。因此,研究民国外语教学状况,教会中学当是重要的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宝安县从清末脱胎而出的旧教育弊端百出。为了推进国民政府实施的义务教育,宝安县在发展公立初等教育,实施宽松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吸引华侨和传教士办学的同时,根据国家教育法令对旧学校传统私塾进行艰难的改造,使之能够与公立初等小学一道携手完成普及教育大业。  相似文献   

17.
近代湖南的私立教育起步于戊戌变法时期,发展于清末新政时期,发达于民国时期。这种教育文化现象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关键是私立教育为近代湖南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由于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作用,近代湖南的私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内陆省份却私立教育发达并呈现多元化,具有超前性;私立教育尤得益于一大批热心教育、有过留学经历的创业者投身与参与其中;私立教育的发展具有比较强的连续性;私立学校开设的课程其内容强调实学,且风格各具。  相似文献   

18.
仡佬族地区的国学教育始于东汉晚期。明清以来,其初级阶段基础教育发展处于大体上能与内地国学教育接轨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仡佬族教育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各仡佬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设施简陋,手段陈旧,观念滞后,资金短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葩,对其创校、治校、办学、育人等经验或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沙百年老校大都创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大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坎坷却又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对近现代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