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它们共同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落实文化育人,提振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品格,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和贯彻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初中历史课堂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养 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教师综合 素质、重视挖掘乡土历史、转变思想和教学理念。开发传统文 化校本课程,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课程相融合的几种有效 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也越来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特别是在小学学校教学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小学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价值选择文化性与教育性失衡,路径选择"融入"与"叠加"失衡的问题。教育者应重视从传统文化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需要考量以下方面:站稳"发现学生"立场,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甄别,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学校教育框架并成为学校教育的内生性需求,以学生的视角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表现方式上的物象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加强"四德"教育,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却受到其他各种新兴文化的冲击,岌岌可危。所以我国在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帮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熏陶、深受影响,由此形成优良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着巨大作用,而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纵观人的一生,凡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无不是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植根于包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文章以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为视角,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文化具有诸多功能,育人是其中之一。文化的育人功能表现在"传播知识"、"传递能量"和"提升修养"三个方面。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发挥的路径:一是学校教育,二是舆论引导,三是环境熏陶,四是文艺创作,五是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9.
安海燕 《考试周刊》2011,(91):240-240
对于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对于初接受教育的幼儿来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当地本土特色对幼儿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教学中是当前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建立民族自豪感,规范自身的道德观念.南小区小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内涵、模式框架的建立和模式实践的探索,研究并建立"一主、两建、三加强"的融...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德育实践中,要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为此,就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动都是以既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前提、基础和条件而推展开来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法绕行的智慧洪流,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继承、文化借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便成为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校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个体三方联动,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模式,做到"知行合一",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扎根、绽放!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承担了增强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和语文素养培育的重任,而且还要求师生重视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成为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从课堂入手,联系学生的现状与本土的民俗风情,以兴趣为向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促进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4.
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就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并促进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学生热衷于专业课的学习,长此以往,如果只重视"一技之长",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将会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文章从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角度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利用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之感受历史文化脉搏,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潜移默化,心染芝兰久自香。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传承传统文化要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存在着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弱化的现象,迫切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优秀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操,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德等。政府、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环境,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汲取,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养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湖南教育》2014,(11):44-44
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四书》等传统经典是学校“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专业民间机构每学年都到学校举办“经典会考”。在小学生每周40个小时的课程安排中,国文、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至少占了一半。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诸多优秀的思想,缔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开展小学德育时,若是学校能够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