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软科学》2015,(5):125-129
借助能源价格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能源价格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要素与能源强度产生的耦合关系;据此推广余情,利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煤炭、汽油、柴油、电力价格的内聚程度和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研究表明:能源价格通过技术效率、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形成耦合;能源价格影响能源强度的消费结构路径存在阻滞,其调节效用被完全覆盖;提高能源价格有助于强化技术进步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减弱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正向拉动;能源价格通过产业结构路径产生的调节效用达到总效用的74.84%。进一步分析表明:能源价格结构的整体优化至关重要;煤炭价格的适度降低,汽油价格的均衡调节,柴油价格的小幅上涨,电力价格的市场回归最有利于发挥能源价格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的正向调解机制尚不显著,但从长期看来仍表现出积极趋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对制造业能耗强度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4-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能耗强度的路径进行研究,同时以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控制变量,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为调节变量,研究调节变量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降低能耗强度的目的;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和提高能源技术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晓  朱永彬  彭永明  王铮 《资源科学》2012,34(5):864-873
由于碳排放趋势影响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也是各国进行减排谈判的基础,因此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碳排放动力学模型,预测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美国、波兰三国2009年-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量,并对三国碳排放总量分别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国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中、美、波分别在2035年,2022年,2032年达到碳排放高峰;②三国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趋于下降,中国波兰两国下降速率较快,美国下降速率较慢;③未来能源结构中,中国和波兰的能源结构较相似,煤炭比例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石油,天然气,非碳能源;美国的能源结构较为合理,石油占比最大,其次为煤,天然气和非碳;④中、关、波三国人均碳排放量差距较大,美国人均碳排放量在三国最高,但三国人均碳排放量最终都呈下降趋势;⑤在欧盟目标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总量降幅并不明显,而在哥本哈根会议背景下,中国完全能提前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而基于2005年的碳排放水平,2050年中国要实现减排50%的难度非常大。美、波两国如不实施减排措施,其碳排放量将保持上升,实现目标的难度将更大。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能耗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并未能有效的降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没有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的降低了能源强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也使得能源强度有了显著降低。同时技术进步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能源价格变动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凌云  林祥燕 《软科学》2011,25(11):94-98
通过构建直接效应、调节效应以及状态空间模型,借助于岭回归等方法研究发现:在我国,能源价格通过影响经济结构进而作用于碳排放的路径存在阻滞,而能源价格能通过经济总量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产生有效的同向和反向调节,前者的强度大于后者。因此,实践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控制之间的矛盾是突出的,需要充分发掘经济结构这条渠道的作用,才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能源价格合理上升条件下的碳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3):72-76
运用LMDI乘法分解模型,将能源强度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部门结构变动效应与能源替代效应;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驱动能源强度变动三种效应的价格与经济原因。基于我国1980~2014年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增长对于降低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技术进步效应、部门结构变动效应与能源替代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能源价格对技术进步效应影响效果最显著,对部门结构变动效应影响较小,对能源替代效应无显著影响。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不是通过引发经济结构调整或能源消费结构改变推动能源强度下降。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效应、部门结构变动效应呈负相关关系,与能源替代效应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内部能源价格相对指数可以衡量经济系统价格承受水平上的能源价格变动。以对经济系统的调节效应为切入点,引入具有"一般均衡"属性的内部能源价格相对指数,采用OLS回归、E-G两步法协整检验和岭回归等方法,构建直接效应和综合调节效应模型。结果验证了价格相对指数通过调节能源技术效率和经济总量抑制能源消耗在理论上可行,但其对于产业结构调节的路径存在阻滞。而不同波动周期的能源价格在调节能源技术效率控制能耗方面存在显著的"对称"调节效应,能源价格下降期对技术效率改进的忽视和价格恢复期的低效与非理性使能耗陷入恶性循环。结合我国实际:当前节能需要考虑多渠道的综合调节作用,合理提升能源价格应与利用能源价格波动周期和加快技术效率提升等并行,以最终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0.
揭水晶  何凌云 《资源科学》2014,36(3):520-529
内部能源价格相对指数可以衡量经济系统价格承受水平上的能源价格变动。以对经济系统的调节效应为切入点,引入具有“一般均衡”属性的内部能源价格相对指数,采用OLS回归、E-G两步法协整检验和岭回归等方法,构建直接效应和综合调节效应模型。结果验证了价格相对指数通过调节能源技术效率和经济总量抑制能源消耗在理论上可行,但其对于产业结构调节的路径存在阻滞。而不同波动周期的能源价格在调节能源技术效率控制能耗方面存在显著的“对称”调节效应,能源价格下降期对技术效率改进的忽视和价格恢复期的低效与非理性使能耗陷入恶性循环。结合我国实际:当前节能需要考虑多渠道的综合调节作用,合理提升能源价格应与利用能源价格波动周期和加快技术效率提升等并行,以最终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能源价格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了10个相关研究假设,并采用1988~2010年时序数据和层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能源价格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我国能源价格的变化未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建议政府综合采用多种政策手段,从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角度入手,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和行为引导达到建设低碳交通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刘满芝  刘贤贤 《资源科学》2016,38(12):2295-2306
探究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可为引导城镇居民生活能源合理消费提供依据。本文以中国八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挖掘2000-2013年节能政策、居民实际消费支出、能源价格对城镇居民生活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生活能耗与居民实际消费支出、能源价格、节能政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能源价格对城镇居民生活能耗的影响最大,且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而实际消费支出对生活能耗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小于实际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节能政策的滞后期为2年,即政策颁布2年后对生活能耗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该作用较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气候引起的居民取暖制冷需求的不同,节能政策、实际消费支出、能源价格对于生活能耗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由此建议:应通过调整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结构、适当提高能源价格、加强节能政策的宣传与执行等方式降低生活能耗。  相似文献   

13.
巩前文  穆向丽  谷树忠 《资源科学》2014,36(7):1402-1407
化肥是我国粮食生产中最为主要的投入品,其价格上涨直接推高粮食生产成本,挤占利润空间,削弱农民种粮积极性。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96个月的连续数据,定量分析大宗能源价格与化肥价格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并确定影响程度及价格传导滞后期。研究发现:大宗能源价格与氮肥、磷肥、钾肥价格高度相关,且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相关性;原油价格对化肥价格(氮肥价格、磷肥价格)的影响具有2个月的滞后期,而煤炭价格对化肥价格(氮肥价格、磷肥价格、钾肥价格)的影响无滞后期。  相似文献   

14.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资源科学》2016,38(10):1861-1870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5.
李虹  王帅  李晨光  陈挺 《资源科学》2022,44(1):156-168
近年来中国电价的普遍性、连续性下调可能诱导资源向高耗能产业聚集,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别在电价管制和电价市场化两类情景下分析电价调整对高耗能产业及新动能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普遍性降电价"会导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而仅对新动能产业的"精准性降电...  相似文献   

16.
何凌云  杨雪杰  尹芳  钟章奇 《资源科学》2016,38(7):1383-1394
在分析能源价格和资源税杠杆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基础上,通过构建调节作用模型,借助于岭回归估计方法测量了2001-2013年两大杠杆的减排效应,并比较了其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两大杠杆的整组压缩以及“税收-价格”传导视角出发考察了两大杠杆对碳排放的综合作用,分析了作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相关政策在杠杆作用发挥过程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两大杠杆均能通过经济发展的总量、结构、效率维度产生有效的碳抑制效应,但总体作用不高,分别为0.1162和0.0869,价格杠杆的作用优于资源税杠杆的作用;②两大杠杆共同作用时的减排效应优于单一杠杆的作用,效率路径的减排效应大于结构路径的作用;③价格和资源税杠杆的减排效应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思琦  孙仁金  郭风 《资源科学》2021,43(8):1562-1573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研究表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份额的增加对市场化电价有显著的影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已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化电价机制,研究德国电价的运作机理有利于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化电价机制改革。本文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了不同电价分位数的优序效应,主要分析了风能和太阳能对德国电力市场现货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增加均能带来电价的降低。当考虑以电价中位数的四分位距衡量的电价波动时,对于中等负荷水平,风能发电对平均高峰价格的影响明显大于太阳能发电;在其他情况下,太阳能发电对平均高峰价格的影响更大。②用电需求水平较低时,风能发电份额的增加会增加电价波动性;用电需求水平较高时,风能发电份额的增加会降低电价的波动性;用电需求水平中等时,太阳能发电降低电力价格的波动性。③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整合的政策应在风能和太阳能之间寻求平衡,即形成合理的太阳能、风能的发电份额组合。本文研究了发展较成熟的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化运行机理,对中国可在生能源市场化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特征及节能减排的分类实现路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红敏 《资源科学》2009,31(7):1226-1232
产品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能源之外,还有通过中间产品投入而产生的间接能源消耗。因此,仅仅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进行节能减排,其作用是有限的,必须要综合考虑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物质投入的需求。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我国2002年各个产品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发现大部分产品部门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都大于直接能耗,即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物质投入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消耗。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直接能耗高的部门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而间接能耗高的部门要提高其中间投入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推动低能耗的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在全社会推进“减物质化”发展,减少物质消耗而导致的间接能源消耗,而这需要人力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