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有效共同治理必须以共同价值为引领。从治理形式有效性和治理实质有效性两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普遍存在决策权仍由"少数人"把控、决策与资源配置低效等诸多共性问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有效治理模式构建,须坚定共同治理理念,以共同价值为引领,追求权力配置形式的有效性,落实效率原则下的科学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有效性与自主合法性脱耦的张力推动了挪威大学学术治理变革,寻求有效的自主成为其学术治理制度转型的主旋律.20年来,在效率导向的资源整合、质量驱动的产出保障、"条件性"财政资助的复合作用下,挪威奥斯陆大学与卑尔根大学学术治理改革显现出多元利益主体制衡、与政策规制同向共振、行政科层管理强化、整合的学术领导结构、注重学术产出绩...  相似文献   

3.
大学有效治理的实质是依据大学权力运行规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大学实现有效治理,需要明确界定政府行政管理权和大学自主权、以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用大学权利和社会权力制约政府权力;用社会权力制约大学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制衡;保障教师、学生、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权利,实现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约。美国大学治理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对我国大学实现有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反思我国大学治理的立法和运行现状,应当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做到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工民主监督,社会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4.
推动和完善我国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它的实质问题是建构可以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提高大学治理的有效性是各国政府和大学的追求,在大学有效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区分大学治理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并注意大学权力划分明确。大学学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协调高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发挥大学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作用以及制定并充分发挥大学章程在大学有效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大学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存在"治理结构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两种不同的认识。以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作为"结构系统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的知识论基础,并比较了两种知识论所指向的治理秩序、组织模型、组织特征与治理活动重点。大学作为"理性结构系统",需要建立适切的治理结构满足效率需要;大学作为"文化政治系统",在学术秩序演化过程中,各种"政治逻辑"代替"知识逻辑",使组织信任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学章程是保证大学权力规范运行、实现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载体,制定章程成为我国大学的一项基础性难题。目前,有关大学章程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忽视了大学权力运行与大学章程、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之间的关系。随着《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大学已进入"立宪时代",有关大学章程的研究重点应从重视大学治理结构转向如何提高大学治理的有效性上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治理既有成功经验又有鲜明特色,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文章对美国大学有效治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包括对大学有效治理内涵的理解,大学有效治理研究视角的演进,以及大学有效治理研究的维度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大学有效治理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大学战略规划,从大学治理理念来看,它具备共同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意义的应对大学内外多元利益冲突的共同治理策略;从大学治理实践来看,它是一所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互动协商、共同决策战略规划体系,自主或合作执行战略目标,共享大学发展利益的共同治理过程。而就我国大学治理而言,大学战略规划具有引领治理改革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促进大学治理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大学治理能力;有助于完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余利川  刘怡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1):28-35;43
大学学术治理制度建设有效性内嵌着自主规范和工具理性的双重价值,彼此博弈的价值张力决定了大学学术治理成员结构、权责约束、运行机制以及异议监督的实践图景。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面临委员结构多形式化且运转效率低下,权责结构多数虚化且内容界定模糊,学术治理机制稳定性弱且实践性差,偏于事后监督控制且惩戒程序不清的多重困境,相应学术治理制度的形式、结构、运行与监督有效性不足。为此,应实现学术治理的“良法·善治·扩散”机制耦合,提升学术治理制度供给有效性,强化学术治理制度的实践效能,激活学术治理制度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学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自身现代化进程的主动选择。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学的形式与实质绩效协调产出,以追求提升各利益相关者福祉的实质性贡献。然而作为社会精英统治的普遍整体意识形态与个人生存策略,优绩主义已全面渗透到大学内部治理场域,在激发行动者外在动机的同时存在一定负面效应,难以真正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过度激励学术产出,助长形式绩效的繁荣;遮蔽科研实质绩效,导致基础研究边缘化;助推学术生态内卷,侵蚀大学“学术共同善”。鉴于此,大学治理应限定优绩主义,通过如下路径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强化对绩效的实质性评价,促进双重绩效协调产出;塑造大学理性绩效文化,打破学术生态低效内卷;限定优绩的核心伦理,关注公平,构建大学“学术共同善”。  相似文献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与企业相比,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决策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个层次。为了维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重视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加强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强化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等,以推进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和综合性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其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完善要结合新形势的基本要求,致力于为地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地方综合性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构成,针对决策民主化不足、执行效率不高、监督不力的状况,应扩大决策自主权、增强校长领导力、促进监督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IT治理是当前世界大学信息化体制建设的核心议题。作者考察和分析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IT治理改革历程,指出提升大学核心活动价值,以信息化促进大学战略使命实现是信息化发展目标;实现IT管理与IT服务相分离,以对IT项目与预算的决策、监管为主线,构建多群体参与的IT权责框架是IT治理改革的核心;通过IT规划与自我IT治理审查认清问题,在校长直接推动下,以校领导换届为契机,广泛发动校内外多群体推行IT治理改革。实践表明,IT治理改革是校内外相关群体利益的再次分配,是关乎大学文化的一场变革,是推动大学治理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大学治理实质上是大学各治理主体参与学校事务决策与管理的结构和过程。我国大学治理改革不断深化,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受体制的长期影响,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中仍存在外部治理环境过于管制化、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外部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分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及提升治理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改善大学治理、提高大学组织绩效的角度分析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在理论上以网络治理和专业官僚制结构理论为基础,在经验方面总结了欧洲、美国、日本和香港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大学治理的实践。针对中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高校去行政化应着重增强大学独立性、增强专业人员作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强化各种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内部治理主要涉及到大学内部决策权力的分配.教师是大学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教师在大学治理中的权力不容忽视,教师的适度参与是实现合作治理的关键.本文以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为例,对其内部治理中的课程决策、教职治理决策、学生治理决策以及组织治理决策等不同领域的教师权力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大学治理依据治理主体、内容、方式等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围绕着大学办学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办学的权力、经费的筹措与分配、大学章程及规则的制定、大学的人事权力等形成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之间的关系,其关系的实质是大学治理权的分配和大学治理范围的划分。大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关系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间接影响的结构与直接控制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调整大学治理结构成为不少国家大学改革的重要领域,大学治理结构以及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的调整方向、内容、方式等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崛起将社会治理带入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其关键环节不仅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伦理原则尚不能完全适用于数字治理实践的需要。因此,为促使数字治理最终迈向善治,数字治理伦理的创新性发展已势不可挡。在数字治理进程中,其伦理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字治理主体伦理由传统一元价值取向迈入现代多元价值共存;数字治理决策伦理由传统形式正义迈入现代实质正义;数字治理服务伦理由传统公仆意识淡薄迈入现代人民至上的全面强化;数字治理监督伦理由传统程序的非整全性迈入现代程序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9.
学院治理是大学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中流砥柱,参与学院治理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A大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教师参与学院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现有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治理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师参与动力不足、治理文化缺失是大学教师参与学院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完善的学院治理制度体系,优化学院治理组织结构与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动力,营造协同共治的治理文化氛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是指,作为重要利益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以平等自由的身份,通过对话、辩论、协商、咨询与审议等方式参与大学决策以实现自身心理目标的过程。调研发现,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动机强烈,但实际参与行为并不常见;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领域扩大,但有效治理边界过于模糊;高校重视教师参与治理的制度供给,但忽视对教师自身因素的激发;高校重视教师参与治理程序的呈现,但忽视教师参与治理的效能的评价;高校重视教师传统的参与治理的途径方式的运用,但忽视现代治理技术的推广。这些困境主要是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教师参与治理的理念存在误区、教师参与治理的文化环境缺失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要想解决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困境,需要营造健康的参与治理文化,优化教师参与治理的制度,健全教师参与治理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师参与治理的效能的评价,强化参与治理新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