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及其自身的态度。民族文化不同,对动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民间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社会习惯的反映。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是人类对动物最直接的认知。通过对日本民间故事中猴形象的考察,分析日本人对猴的认知特点,探讨其与猴相关的民俗信仰,可以研究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及其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
民间故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包含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鹤妻"是日本民间故事中的代表类型之一,类话故事遍及日本的各个地区。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民间故事"鹤妻",分析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价值标准和宗教信仰,从而更好地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状态,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3.
民间故事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集体创作的文化财富,其中包含着一个群体的精神形态和民俗信仰,是民众朴素思想的表现。民间故事中的"禁忌母题"是世界民间故事中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密室型"故事是"禁忌母题"的一个主要代表类型。日本的"密室型"民间故事体现了日本民族独有的无常思想、座敷童子信仰及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锡伯族民间故事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古代锡伯人的社会生活、信仰习俗和文学想象力以及民族心理特质。锡伯族民间故事同其他兄弟民族民间故事,有着许多联系和相似。在语言运用上,因为使用锡伯语,所以保留着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缩小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一直蕴藏于日本社会之中。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俳句、微型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名家名作等几个侧面探究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人与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6.
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社会结构变迁、现实生活变化和价值观念转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信仰危机的出现将导致信仰内容的缺失,使人们丧失精神动力,给我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仰教育,重建科学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妈祖信仰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台湾早期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进程中,妈祖信仰对于凝聚以地缘群体聚落移民间的关系方面曾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50年间,妈祖信仰对于凝聚民族精神、抗拒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化进程具有很强的作用。在当代,妈祖信仰已发展成为维系两岸骨肉亲情、增进相互了解、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8.
仫佬族民间故事《潘曼的故事》反映了仫佬族以口头文本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具有天地和鬼神信仰的宗教心理、独特的婚姻形式及相对自由的婚姻观、反抗与拼搏的民族品格、朴实自然的审美观,以及跨地域的民族文化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族群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出现和逐渐演化的产物的记载。民间故事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民俗文化背景中,具有立体性、多面性的特点,是一种特定的民俗符号,从它们身上可以找到当地民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通过对全州县庙头镇的八个村落的别名来源考察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间故事题材丰富,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大和民族独特的生活场景与思维方式。文章以密室禁忌型故事为切点,对日本密室禁忌型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解读并尝试从性别的文化建构视点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与“死”相关的委婉表达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委婉语“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习俗和死者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性别、年龄特征,而且能反映出人们的不同信仰。  相似文献   

13.
伍大福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6):42-45,55
梦境描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由于多数梦境描写偏离现实,充满荒诞迷信的色彩,过去人们对它的评价通常不高."三言"、"两拍"中写到梦的故事多达六七十篇,占全部篇数的三分之一强,但少有人对其梦境描写作直接研究.虽然这些梦境描写大多只是散落在许多故事之中,通篇描写梦境的故事不多,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叙事功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批判与反思,是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作家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观照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This forum constitutes a cogenerative inquiry using postcolonial theory drawn from the review paper by Zembylas and Avraamidou. Three teacher educators from African, Asian and Caribbean countries reflect on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consider the prospects of creating culturally inclusive science education. We learn that in Mozambique, Nepal and the Caribbean scientism patrols the borders of science education serving to exclude local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discourses and negating culturally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pite the diverse cultural hybridities of these countries, science education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the majority of their populations, serving inequitably the academic Western-oriented aspirations of an elite group who are “living hybridity but talking scientism.” The discussants explore their autobiographies to reveal core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grounded in their non-Western traditions and worldviews but which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Western Modern Worldview (WMW) and thus have no legitimate role in the standard school/college science classroom. They reflect on their hybrid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reveal the interplay of multiple selves grounded in both the WMW and non-WMWs and existing in a dialectical tension of managed contradiction in a Third Space. They argue for dialectical logic to illuminate a Third Space wherein students of science education may be empowered to challenge hegemonie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examine reflexively their own identities, coming to recognize and reconcile their core cultural beliefs with those of Western modern science, thereby dissipating otherwise strongly delineated cultural borders.
Jennifer AdamsEmail:
  相似文献   

16.
木下顺二的<夕鹤>借用仙鹤报恩的故事,形象地表现了战后日本人民对纯洁真挚的爱情以及美满家庭生活的向往,阿通的飘然而逝折射了现实的残酷无情.美丽的姑娘、动人的故事、诗情画意的气氛,使<夕鹤>具有日本传统演剧艺术的幽玄之美的特征,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7.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間”这个词在日本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艺妓,作为一种衰落的文化形式,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是随着好莱坞大片《艺妓回忆录》上映,它又重新回到公众人眼中。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只是主人公的曲折的人生历程以及主人公的具有神秘色彩的职业,从而曲解艺妓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电影以故事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再现。英文电影作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也是最细致的信息载体,为学生开启一扇瞭望西方社会文化的窗口,有助于学生解读西方文化,领略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和习俗,感受中西文化差异,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