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目前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以吉首大学古代汉语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为目标,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阅读能力是古代汉语课最核心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学生古代汉语阅读水平偏低,考试大面积不及格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师生共同的痛点。究其原因,教学中“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不明确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教学研究实验,结合OBE理念,构建古代汉语阅读能力指标体系,并围绕此目标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改革,可有效促进古代汉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并能改变以往课堂沉闷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弊端愈发明显,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现阶段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本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探索建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内容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提高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后教学影响,为全面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4.
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是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工具课,一直受到各开课部门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古代汉语教学经历,发现目前古代汉语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有学生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现实方面的问题。要真正改变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揭示导致这种局面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地予以诊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和基础理论课。现阶段,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着无统一教材体系、语法体系的问题;还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动手能力差、教学时间压缩、教学枯燥无趣、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古代汉语教学应针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并且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考试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兴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古汉语教学既要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又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师范院校的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对大学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对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了然于胸.此外,古代汉语课程与古代语言文化类课程内部科目的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作品选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学生越来越要求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直观方式展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趣味教学对《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既要使古代汉语教学与时俱进,又不能失其本真。通过大量的教学调研活动和分析可以发现,《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师教学理念、课程重难点讲解、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第二课堂开发等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有待实践。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教学的翻译问题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探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翻译问题,旨在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古代汉语教学翻译历史短暂,目前还没有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经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走到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翻译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做出回答,因为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教材)的改革,应增加通论中关于翻译理论和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推进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优化古代汉语教学迫在眉睫。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位和地方性语料的缺失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汉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明确了语文古诗词中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后,还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辨析古今汉语的读音""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这三个阶段的教学,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培养小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美好情感,进而传承光大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孟子称柳下惠为“和圣”.柳下惠之“和”至少包含“和”、“恭”、“达”三层内涵,其中“和”是柳下惠的核心文化品性,是平和的自我认知,是明达礼法的仁智之道,是不矜、不伐、不苛察的为官之德,是和睦邻邦的大智慧;“恭”是柳下惠的律己交往之道,凡事以“恭敬”之心处之,以德律己,以礼待人,以“信”外交,不卑不亢,敢于担当;“达”是柳下惠的知人明世之道,在于有自知之明,在于洞明世事,不妄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里,“柳下惠”是宽和、厚道、诚信、睿智、豁达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性符号.  相似文献   

12.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众多学者在论著中把"前七子"的复古作为"台阁体"文学的对立面来看待,把"台阁体"文学的最早代表认定为杨士奇。然而,对明代学者关于"台阁体"文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考察后我们发现,明代"台阁体"文学应该起源于宋濂,明代的文学复古也源于明初宋濂等人的"台阁体"文学,只是到何、李时期达到高潮。"台阁体"文学不应作为"前七子"复古的对立,而应看成明代复古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理解"台阁体"文学以及明代复古运动的历史,我们必须立足于文献,澄清和修正目前学界对于"台阁体"与"前七子"关系认识上的部分偏误,并对"台阁体"进行一些翻案。  相似文献   

14.
桂林话的语气词"啵",主要有阴平[po44]和阳平[po21]两种语音形式,其句法位置仅限于句末,是一个典型的句末语气词。从句子功能来看,"啵"可以进入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是非问句、正反问句、反问性特指问句,但排斥询问性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在语义功能方面,"啵"主要表现为提醒、征询、惊讶三种语义功能。同时,"啵"还常常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其中"了啵"、"的啵"、"了的啵"、"没啵"的组合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汉文写的朝鲜小说《王庆龙传》就是唐代传奇《李娃传》的翻版小说。《王庆龙传》的故事情节虽然和唐代传奇《李娃传》相似,但是女主人公妓女玉丹形象上发生了差异。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翻版的过程中受到了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影响。但是,与《李娃传》和《玉堂春落难逢夫》相比,更加注重了《王庆龙传》中女主人公固守贞节的烈女形象。其原因是贯通朝鲜社会的儒教意识形态,因为朝鲜社会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为一个男人坚守贞节的女性。除了《王庆龙传》以外,朝鲜后期的韩文小说《月下仙传》也是《李娃传》的翻版作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也坚守贞节,被封为了贞烈夫人,也表现了朝鲜翻版小说的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教育体系确定的重中之重即是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发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拉奥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部经典美学名著。从《拉奥孔》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来看,莱辛一直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走现实主义道路;从《拉奥孔》中论诗与画的界限的具体内容来看,莱辛在总体上肯定诗高于画,主张塑造“有人气的英雄”,这实质上是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又一体现;从《拉奥孔》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看,它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审稿程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作为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其内容一般包括多种学科.编辑工作是整个刊物出版工作的中心,审稿则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针对高校学报来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报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和审稿流程存在的问题,优化设计了责编初审、专家外审、责编复审、主编终审的审稿流程,使得对来稿的处理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基于译者对原文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译者的原有认知影响这一认知活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还是译者的原有认知基础都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如何影响文中有关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词汇的翻译,得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影响着译者的社会文化认知,从而操控着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与否.提出翻译文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而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四川"这一历史地名的渊源进行了文化解读,即"四川"作为文化地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经济管理区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四条江的简称的来源。文章认为,"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的得名,与四条江无关,而是同唐代将剑南道简称为"蜀川",宋代将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两川"有关。文章还对"巴蜀"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