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一间百年老屋作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揉,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林纾《春觉斋论文》)。题目虽然写作“项脊轩志”,但作者的目的却不在记轩而在写人,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不是轩,而是人,是曾经爱过他,使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  相似文献   

2.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近代吴曾祺在他的《涵芬楼文谈·写景第三十》中也这么说:“更有一种正面不能写者,用旁面写之。譬如欲写水,先写石,欲写山,先写楼是也。”朱自清就是重点采用这一“旁面”写景法写《春》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他就以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写之;春天里的草花风雨的精神写不尽致,他就以草花风雨中的人鸟蜂蝶补写之。一、以游春踏青者,写草小草发芽了,春天回来了。所以当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那心情…  相似文献   

3.
《春》说课     
<正>[课文精析]春天展现着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簇新的希望。朱自清的散文《春》就表现了这种意蕴。作者用清新、活泼、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日图景。《春》有丰富多彩的表达艺术,其中之一是一幅一幅地展示美好的画面。《春》全文共10段,写作思路为“盼春—绘春—赞春”。其中,“绘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结构为:第2段写春之新鲜,第3-6段写春之美好,第7段写春之活力。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综合复习题一、拼音1、把这个词用相应的汉字拼在下面。 GOngeh么n zh众yi!一xi‘ng2、给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 方案恰恶不俊拖沓冗长二、语文知识 填空时,要求字写得清楚、正确。 1、《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是_写在他的杂文《_》里的一首诗。我们学过他写的杂文还有《》、《》、《》、《》等篇。2、司马迁是我国___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官为—。他创作的我国第一部一二一体历史文学巨著《_》,总结下至汉武帝的_年左右的历史,其中写帝王及其历史活动的叫“_”,写诸侯工国和汉初功臣的历史活动的叫{其中、、一篇写…  相似文献   

5.
李绅是中唐时期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生写过很多诗,但多数已经佚失。今天传下来的只有《追昔游集》三卷,杂诗一卷。余诗虽不多,但“春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足可与同时人角争强弱。  相似文献   

6.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7.
《一碗阳春面》以“一碗阳春面”为线索,将人物、情节、环境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写实;“一碗阳春面”与“春”密切相关,在大年夜吃“阳春面”,寄托了吃面的母子三人对新春、对未来的憧憬,孕含着团结、不屈、向上、奋争等美好的含义,这是写虚。像这种具有写这和写虚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8.
边建松 《师道》2003,(2):38-38
大自然是一本奇丽的书,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都很注重观察自然、描写自然、领悟自然、超越自然。像“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写得很细腻;《菜园小记》引杜甫“夜雨剪春韭”,富有生趣……日本大诗人大冈信说过:“凡能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的人,真是世上最幸福的人。”那么,怎样才能体味到大自然的幸福、大自然的神秘、大自然的种种妙处呢?  相似文献   

9.
1988年版全国通用语文课本面世以来,对其文言文注释,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匡正,或作补充。笔者对别人写过的,一般不再重复,这里只写些人所未及的问题。 一、初中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本注:为,以为,认为。 课本注有来历。如《谷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为”字释为“认为”。 但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在“孰为汝多知乎”句下引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  相似文献   

10.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写作时间是讨论曹雪芹卒年的关键。因为在(《懋斋诗抄》的原件上,《古刹小憩))《过贻谋东轩》《典裘》和《小诗代简》这4首诗是紧密接连抄写的,没有剪贴的痕迹;又因为《过胎谋东轩》写于乾隆二十六年春;所以,《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写于乾隆二十六年春。乾隆二十五年春曹雪芹不在北京。“上巳前三日”,应为二月底。敦诚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至三月二十日到北京北郊山区旅游,不在家;因此,《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不会写于乾隆二十七年。敦敏所主办暨邀请的这次聚会(《小诗代简寄曹雪芹》预言的聚会)的地点是敦敏家,不是敦诚家。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     
法国有一个学者写过一本书,叫《无所在的故事》。他把人的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在”,一种是“无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他“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但人们一提起朱自清这个名字,自然会联想到他的《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这说明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在散文方面.有人说:散文家往往是出色的语言大师,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散文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除了文章的美境、美感所构成的深蕴内涵和旨趣外,还有传情达意的语言艺术,写起来笔底升华,字里行间透发出浓郁的醇醪情意.朱自清就写出了这样一些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朱自清散文的美意表现在各个方面,这里浅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和《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春》组成一个单元,分别写了夏、秋、冬、春的景色。除《香山红叶》是以写人为主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海滨仲夏夜》文字浅显,适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  相似文献   

14.
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致陈毅》的信中说:“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他在这里说的“学习”,指的是“深入钻研”。从他所说的“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一语中,我们得知,毛泽东是写过五言律的,只是“没有发表过”而已。毛泽东究竟写过多少首五言律诗呢?至今还不得而知。现在我们能够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里,读到毛泽东写的五言律诗,有四首。最早一首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有两首写于解放战争时期,还有一首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是: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令人击节叹赏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其实.陶先生在这里说的“一问”,所指并非只是狭义的“发明”,同时也泛指人类的所有发现、认识和进步。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写过《天问》。  相似文献   

16.
《秋色赋》是描写秋天的.秋天,历史上曾有多少人描绘过它.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风吹,写浪涌,感情起伏,但是“萧瑟”的描写,总使人感到凄凉.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写得多么寂寞!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读后,使人似有嗖嗖凉气袭来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更是以悲秋而见长.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诗歌《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等三首,写子一九三一年春,曾于同年八月发表在上海的《文艺新闻》第二十二期上,总标题是《鲁迅氏的悲愤》,副题是“以旧诗寄怀”,题下有编者按语:“闻寓沪日人,时有向鲁迅  相似文献   

18.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9.
初一册第五单元:自然景观[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松鼠》《桂林山水歌》(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内容比较。《春》着眼于“春”的特点,写的是春天和春意。《济》从俯瞰的角度,大手笔地描画了“温晴”“宝地”的山与水。《桂》以虚喻?..  相似文献   

20.
遍读纳兰词,就会发现纳兰词与梦有不解之缘。冯统同志编校的《饮水词》是至今收纳兰词最多的本子,共收词三百四十八首,而其中带“梦”字的词就有一百一十一首,此外还有几首不带“梦”字,但也写到作梦的,共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词可分三类:一类是并非写作梦,而是用梦作比喻的。如“秾华如梦水东流”(《于中好》)、“人生南北真如梦”(《水龙吟》)。这类词约有二十余首。第二类是写别人作梦的。如“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昭君怨》)、“梦里靡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天仙子》)。这类词约有十首。第三类是写自己作梦的,约有八十首,占《饮水词》总数的四分之一稍弱。这类词中有几首是写“寻梦”的,其余全是写作梦的。可见纳兰性德的梦是极多的。 他一年四季都在作梦。“梦回酒醒三通鼓”(《菩萨蛮》)写的是春梦;“亲持钿合梦中来”(《鹊桥仙·七夕》)写的是夏梦;“梦里砧声浑未歇”(《清平乐》)写的是秋梦;“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菩萨蛮》)写的是冬梦。尤其是在春天,他的梦更多:“一春幽梦逐游丝”(《浣溪沙·古北口》)、“一春幽梦有无间”(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