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美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孔夫子到蔡元培 ,其教育思想都闪耀着美育的光辉。孔子在我国首先提出了“诗教”主张 ,他搜集编纂《诗经》30 5篇 ,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作用 ,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对后世无不有深刻的影响。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把读书与美育结合起来 ,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无疑值得继承、发扬。语文课要用“美”吸引学生 ,这是肯…  相似文献   

2.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共产主义教育事业。马卡连柯从17岁起,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十月革命后不久,他受命先后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达16年之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卓越的教育才能,教育了三千多名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教育改造成有用的“真正的新人”。马卡连柯在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留下了多达一百多种、数百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文艺创作,主要的有反映高尔基工学团教育实践的《教育诗》和反映捷尔住斯基公社教育实践的《塔上旗》等。这些著作记载了他  相似文献   

3.
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多年来,他致力于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他发表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教学论》、《认识心理学》、《教育过程再探》等。他的教学思想,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影响,下面作一简要介绍。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不仅应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说:“我们也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揪”字,目前在江苏教育领域中颇为流行, 如“揪教育”、“揪学生”、“把教学成绩揪上去”等等。对于这里的“揪”字,一般可以理解为“狠抓”、“加大力度去做”等。前些时候在《成才导报》上看到柳夕浪先生的《“揪”出来的南通教育》一文,他认为南通教育现在搞得很好,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揪”。对于教育中“揪”的作法,他推崇有加,很是欣赏。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作于1217年,即金宣宗兴定元年,是年作者28岁。清人翁方纲在谈到此作时曾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评价极贴切。元好问《南冠录引》云:“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十九岁已随教授县学的郝天挺老师完成了六年的学业,接着,他“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这时,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杰出诗人。元好问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和诗人、诗派的审视以及“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7.
做教育工作20余年,为什么对学校德育总有激情与冲动?它可以在我的从教经历中找到答案。一、做语文教学骨干———学科教学的艺术就是育人的艺术我曾经是最“语文”的语文教师。那时,我曾坚信“给学生一杯得储备一桶”的理论。一段时间里,我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所有该读的名著“一个都不能少”,然后是很责任感地为10多岁的学生开名著必读书目,还常在学生因读不进去《母亲》、《我的大学》时吓唬他们:“这样的名著不读,想学好语文?”不是不该向小学生导读名著,问题是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谁能替他去读?可是,当我暂时放下“必读”命令,精心选择好…  相似文献   

8.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9.
建国前夕,我从师范学校肄业到一个县城完小教小学;五十年代我又考入高校去读中文,毕业后被分到滕县一中教语文。开初,我只是《山东教育》的一个普通读者。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由读者“晋升”为《山东教育》的作者。那是在1961年的下半年。山东省教育厅派人到滕县一中搞调查研究。我当时任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在一次小型的教学座谈会上,我作了关于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专题发言。会后,省厅尹钧荣主任让我把发言整理成文章,他说要交给《山东教育》杂志去发表。我的第一篇教学文章,就这样被发表在《山东教育》第十一期上,题目是《有的放矢,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具有普遍性的做法。孔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开创我国语文教学的鼻祖。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难看出,孔子以《诗》为语文教材是有他整套见解的,其中第一目的——兴。所谓兴就是激发士气、树立理想、积极向上,做到“事父”“事君”,我们对他道德规范的是非先不评析,而只想说明,孔子对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能是十分重视的。台湾、香港都按照各自的标准强调“文道统一,文以载道”。香港国文教学目标规定:启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台湾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规定:灌输固有文化、启迪时代思想、以培养高尚品德、加强爱国观念、宏扬大同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何理同志在建国初期,曾经以他稚嫩的诗作《唱一唱农村》蜚声过诗坛,并且赢得过“诗童”的称号。此后近三十年,几乎很少露面,直至今年五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叙事诗《天涯风雪》,才又在诗坛上留影,在读者面前亮相。从《唱一唱农村》封《天涯风雪》这近三十年期间,作者是走着一条什么样的创作道路?而这条创作道路又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总结?笔者作为他的一个同乡、同学,同时也作为他的一个读者,试着做一个粗浅的分析,既求教于诗界的内行们,也求教于何理同志本人。我想这种抛砖引玉之笔,也许会有些益处吧。  相似文献   

12.
《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为了降低难度,我把这一句话作了分解,让学生讨论以下  相似文献   

13.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4.
闫文君 《现代语文》2006,(5):120-121
“真”是梁宗岱诗学理论中一个很醒目的字眼。他在三十年代研究外国学艺术的两本论,即命名为《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他在《诗与真》序言中说:  相似文献   

15.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何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以此进行教学呢?从大量的教学案例以及教育教学著作研读中,我们可以得知课前的预习为我们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点”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课前预习是师生顺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他认为,学生对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组成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李白写的《越中览古》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为何物?一是为什么选它入诗?这两个问题确实令人深思。为了探个究竟,我翻阅了几卷书,了解一个大概,同时也把“鹧鸪”在诗中的意蕴作如下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杂诗》是新编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向故友探询乡情的口吻,表达怀念故乡的深情。诗意简洁明了,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新授前,我先介绍作者王维,着重强调了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人曾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这首诗,作者是从叙家常的角度写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先解释重点词:“绮窗”、“著”、“花”、“未”,比较多义字:“君”、“应”。然后我表情朗读全诗,让学生根据字词初步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着重引导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体系,就是它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典籍,即孔子所编纂、删订的“六经”:《诗》《书》风》《乐》《易》《春秋》。《庄子·天运》指出:“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强调:“孔子以《诗》《书》《礼》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把“六经”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那么,孔子编订这些教材的指导思想究竟有哪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孔子本人没有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