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构建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角度将OFDI逆向技术溢出引入Bruno和Lichtenberg提出的国际技术溢出测度模型,利用面板门槛模型方法和2003—2014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OFDI数据,检验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否存在"最佳技术差距区间"。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差距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双门槛效应;在双门槛决定的最佳技术差距区间内,相关地区的企业对先进技术吸收能力最强,OFDI带来的逆向国际技术溢出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4.
沈能  赵增耀 《科研管理》2013,34(12):1-7
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中国政府推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预期之一。本文利用2003-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模型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和OFDI规模等变量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我国OFDI不仅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来自于OFDI规模与技术势差的影响,OFDI规模和技术势差分别具有单一和双门槛效应。为此,针对我国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应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3—2013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OFDI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受经济自由度的影响,但受创新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制约,创新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均存在门槛效应,当其跨越门槛值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运用我国199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槛效应”,一定的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FDI溢出作用的前提,技术落后地区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同时FDI溢出的边际效用随技术水平的提高递减,技术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3-2011年间中国29个省份(地区)对10个主要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能力、经济自由度、金融发展水平等三种吸收能力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自由度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不存在门槛效应,但创新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门槛效应,且当吸收能力跨越门槛值时,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后发追赶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研发究竟能否推动母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基于国际R&D溢出理论,运用2008-2018年间45个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分析讨论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问题;同时检验了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应用门槛模型对这种影响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投资有利于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存在着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同时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于这种溢出效应产生了非线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有着明显的单门槛形态。这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研发决策中优化资源配置,规避东道国政策限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采用技术相似度测算研发溢出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技术差距变动下高技术产业中研发等驱动技术进步的路径、方向和程度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在技术差距的影响下,研发对技术进步率呈现非对称的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结构失衡矛盾凸显等因素导致研发有效性程度不断下降。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动,人力资本通过"协同效应"、"学习效应"对技术进步率具有差异化的促进作用。虽然缩小技术差距能够对技术进步率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活动的高度集聚现象,不利于溢出效应的发挥,降低了技术进步速度。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效应显著。技术差距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增长空间,各地区应选取适宜的高技术进行引进,推动不同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3—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在借鉴C-H模型、L-P模型的基础上测算以OFDI为技术溢出渠道的国外RD资本存量,研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作用还尚小,并且国内RD人员的投入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产生了抑制作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提升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胡隆基  张毅 《科研管理》2010,31(5):87-95
摘要:利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层次数据,本文对吸收能力、技术差距和国际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技术差距是影响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但是吸收能力对技术差距与国际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显著的调节效应。这是本研究最有意义的发现,它对于当前只用技术差距等外部因素去解释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不稳定的国际技术溢出现象的模型是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英  刘思峰 《科学学研究》2008,26(2):294-298
 借鉴国际R&D溢出回归分析的框架,分步骤对中国1985-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但它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要低于国内研发支出。中国应当坚持走开放的自主创新之路,并通过增加投资力度和调整投资区域等方式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投资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角度构建模型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考察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吸收要素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分别在1992年和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的"吸收门槛";长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也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在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存量的"吸收门槛",而人力资本则未显现"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Importing high-quality intermediates i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methods for countries,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quire advanced technology because there is the spillover potential of the technology imbeddedin the  相似文献   

15.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问题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忽略了投资二元边际结构特征的影响。本文借鉴并扩展了LP(2001)的研发溢出测算模型,将ODI获得的总技术溢出效应分解成往期ODI溢出效应和新增ODI溢出效应,新增ODI溢出效应又进一步分解成集约边际溢出效应和扩展边际溢出效应。同时,对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ODI对母国技术的影响机制进行甄别和阐述,并利用2007-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往期ODI和新增ODI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均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提升作用,新增ODI中仅扩展边际的投资扩张方式能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而集约边际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集约边际;扩展边际;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技术扩散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经强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51-1655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四大区域的技术扩散模型和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国内科技的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技术扩散的三条路径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未越过门槛效应,而未能从国际扩散的路径中获取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