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是一篇优美的、战斗的散文诗。此文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选来,作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十二期上,副题为《野草之九》,署名鲁迅,后收入《野草》。《野草》是鲁迅先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收集了23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9月。这段时期,我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很严重:一方面,美、英、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野草》与“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是鲁迅创作中写梦最集中、最执着、最自觉的散文诗小集。在二十三首诗篇中,涉及梦幻的就有十二篇,占百分之五十强。开篇《秋夜》就出现了花、叶、枣树三个秋夜之梦,终篇则以《一觉》作结,梦与醒前后呼应,暗示着作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一段独特的心灵历程。《野草》中有九篇重笔写梦,尤其是连续出现了七篇均以“我梦见自己……”开首的精品,作者写梦真可谓执着、自觉。如何看待《野草》时期鲁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鲁迅写作《野草》的原因,评论界一直有多种不同的看法,鲁迅自己说是因为《新青年》团体分化而创作《野草》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本文明确指出,对长期的无性婚姻的不满与追求自由理想婚姻而产生的种种矛盾,才是鲁迅创作《野草》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以其继承性和独创性的高度统一而闻名于文坛,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论它的继承性。一、《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与鲁迅注意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是分不开的。《野草》中24首散文诗的创作时间是1924年至1926年。1926年以前,俄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已大量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些作品,在题材立意、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均给鲁迅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采用第一人称上。屠格涅夫51首散文诗中,有26首是用第一人称叙写的。《野草》中采用第一人称叙写的竟有16首之多,如《题辞》、《秋夜》、《影的告别》等,占三分之二篇幅。这种手法的运用,显然是冲破了旧诗歌的束缚,自觉地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心灵独白,解读《野草》是我们走进鲁迅先生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透过《野草》,我们将看到一代伟人面对两难困境的毅然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献给世界的证词。而《题辞》则是全书的总结之篇,是精髓之作。鲁迅通过"我"、"野草"、"世界"三者的回旋看到世界的哲学。在世界的矛盾之中完成对生命的本质超越,从而对向死而生辩证哲学进行充分的阐释。这一切都预示着鲁迅对世界的永恒、圆满的决绝。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学创作与弗洛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他的小说创作中从“里必多”的内在影响去解析“人和学”的起源,探讨人物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到潜意识的层面,讽刺了道德君子的假面;《野草》中梦的朦胧与寺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寺幻的场景、情节的荒诞、不可确定的意象等,正泄露着鲁迅个性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五年章依萍在《古庙杂谈(五)》中说:"鲁迅先生自己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此后,许多研究者也都认为,《野草》"把诗情和哲理织进构思的蓝图",其中包含着"深邃的哲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野草》、的"诗情"进行了许多研究,而对其"哲理"却很少展开论述.其实它是《野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野草》的思想内容的关键.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对《野草》加以探讨,或许更有益于鲁迅作品的研究吧.  相似文献   

15.
鲁迅《野草》中的梦话语自有其独特品格:一方面是其梦诗学的精彩创制,他既遵循梦的相关特征同时又利用强烈的主体介入人工筑梦;而另一方面他的梦话语意义指向又可以继续深挖,其中既有个体梦,呈现出鲁迅对弗洛伊德等人的性欲说的借鉴与反拨,以及他以梦修复创伤、弘扬英雄气质的关怀,同时也有国族梦,彰显出鲁迅对个体现代性的张扬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同时鲁迅先生又有更高远的宇宙视野,他的梦话语中也不乏超越时代和现实的未来反思与指涉。  相似文献   

16.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弗洛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他的小说创作中从“里必多”的内在影响去解析“人和文学”的起源,探讨人物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到潜意识的层面,讽刺了道德君子的假面;《野草》中梦的朦胧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情节的荒诞、不可确定的意象等,正泄露着鲁迅个性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鲁迅《野草》的文本分析,以死亡和梦这两个意象为基点,力图寻找鲁迅心理投射的基本模式,以达到对《野草》意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