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般认为“碧云天,黄花地”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王实甫为什么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双差生”是指纪律差、学习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老师头痛,学校厌烦。因此.一直以来学校对这类学生要么一棍“打死”。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么则干脆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孰不知.学校是教育场所,起教书育人作用,家长把子女送来.就是要我们教好他们.怎能轻易把他们推向社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教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善待他们.才能把他们转化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可金,寸金难买寸光明。”“寸阴”是指很短的时间,那么为什么把“光明”称做寸呢?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怎样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改革做到“四化”。  相似文献   

5.
刘爱萍 《山东教育》2005,(23):74-74
嘉嘉认真地画着向日葵,在收笔的时候,不小心把起点的线头丢在了画好的圆盘里,破坏了葵面的完美。“唉,这可怎么办呢?”嘉嘉着急地说。我知道嘉嘉画画非常认真,出现这样的失误她肯定会重画一次。果然她将纸翻了过去。“嘉嘉,为什么不接着画了?”嘉嘉显得很不开心,小声地告诉我:“我想重画一个。”我拿过她手中的画看了看,“别着急,我们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有什么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7.
翻问书报,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自然会使人想起“第一次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俊才,以后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便是庸才”的经典论断。不唯于此,细忖之后未免浑身是汗: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8 0页对“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这样解释的 :“我有拔山的气力 ,盖世的气概 ,但时机对我不利 ,我的快马奔腾不起来。快马不能奔腾怎么办啊 ,虞姬啊虞姬 ,我该怎么办 ?”把“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为 :虞姬啊虞姬 ,“我”该怎么办 ?不妥。“若”指虞姬 ,此句应译为“虞姬啊虞姬 ,我将把你怎么安排呢 ?“若”指虞姬“你”$安徽省合肥铁四局中学@彭江龙  相似文献   

9.
周孙 《良师》2003,(20)
梁老师:在学习应用题时,要用“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就是“名数”吗?请您给我们讲一讲。丕蕾丕蕾同学:你探究学问的态度很好。现在我们来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许多同学经常把“单位名称”和“名数”混淆起来,如:把“27公顷”、“36米”里的“公顷”、“米”说成是“名数”。其实“公顷”、“米”等是单位名称。那么什么是“单位名称”呢?与名数又有什么不同呢?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进行各种事物的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规定的已知的量作比较;这个规定的已知的量,叫计量单位。如我们要计量操场跑道的长短(暂时未知的量),就把…  相似文献   

10.
现在,在小学数学讲《数的整除》一章中,已经明确地把数“0”作为一个自然数看待,但倒底怎样解释?听了很多,大部分的解释是把这看作一个“规定”,就是说可以把“0,1,2.…n,…”作为自然数,也可以把“1,2,…n,…”作为自然数。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在这儿谈谈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一、认识“开放题” 教育部在最近发出的中考改革指导意见中,要求逐步把“开放题”引入中考命题。随着高、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推进,“开放题”已经现实地被提到了我们面前。那么,何为“开放题”?它有哪些特征和要求?开发运用“开放题”对于当前的教学改革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  相似文献   

13.
沈志媚 《师道》2005,(7):26-26
在悟读《小音乐家扬科》一中“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这一句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扬科为了这把小提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这位学生的语感无疑是敏锐的,但这时有一位学生却竭力反对:“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扬科还要这把小提琴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标”确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放手让学生走出本,走进生活,去主动地学习、探究、体验。但是,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走出本,他们能走多远?走进生活不会蒙头转向吗?课程改革既然是一场“校园革命”,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斟酌再三,我决定以人教皈语第八册《鲸》这篇说明的教学,来尝试一下“放手”的滋味。  相似文献   

15.
现在流行什么?当然是“他他”弹跳器了。它很小,你如果不注意看,还以为是称体重的呢。以前过马路要走人行天桥,上上下下真麻烦,现在不用了。只要你站在街边的“他他弹跳器”上,把专用卡往刷卡器一刷,“他他弹跳器”就划出一道弧线,把你发射到街对面去了。如果你过河,也不用坐渡船了,“他他弹跳器”能把你发射到对岸去。厉害吧?你问是谁发明的?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言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王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是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意义上虽可勉强讲通,但反复咀嚼,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笔者认为,这里的“择”应训为“异(不同)、别(区别)”,“牛羊何择焉”即“牛羊和有什么不同呢?”宋朝朱熹注此句曰:“择,犹分也。牛羊皆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见《孟子集注》),朱说十分精当。  相似文献   

17.
现在,已经明确地把数“0”作为一个自然数看待。为什么?听了很多的解释,大部分的解释是把这看作一个“规定”,就是说可以把“0,1,2,…,n,…”作为自然数,也可以把“1,2,…,n,…”作为自然数。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在这儿谈谈我们的理解,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海马杨朔《海市》写到生产大队总支书记老宋时,曾把他比喻为机灵的“海马”,课本的注释说“〔海马〕又名‘海象’,寒带一种海兽”,不知持何依据?“海马”者,鱼也? “兽”,  相似文献   

19.
平时,我们总是把生长与发育联系在一起,仿佛生长总离不了发育,发育也离不了生长。然而当我们面对诸如“成年人发胖是不是生长?”“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是生长,那么衰老时是否是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很多种昆虫的成体在体积和质量上都小于其幼体,那么从幼体到成虫是不是生长?”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措手不及,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易回答。究其原因是因为对生长与发育这两个概念未能理解透彻,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鉴于此,对于生长和发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辨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授之以鱼”,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或“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两者都不能满足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根本任务。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教材当“圣经”,把教师的话当“圣旨”,把学生当“白纸”,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那么,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数学课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