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在现代的时政类新闻节目中,经济类的新闻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和新闻工作的“经济化”趋势。如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挖掘出经济新闻中的读者关心的东西来,是新闻从业人员亟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新闻的“三贴近”,更具有广泛的受众要求。  相似文献   

2.
时下,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主角,说它占据半壁江山不为过分。那么作为党报记者,应该如何抓住地方经济亮点,把它写好写活,让经济新闻更耐看呢?从受众角度选用材料做好翻译很多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  相似文献   

3.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4.
正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解读经济政策,服务经济活动,挖掘经济现象,传播市场信息,内容相当广泛。搞好经济新闻,不仅是新闻单位自身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也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把握经济新闻的特殊性、规律性,顺应时代,以创新的手法,贴近读者的形式去报道。用创新思维选择经济新闻报道角度,要着重从与读者心理上的接近性、利益上的相关性两个方面去寻找,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邵枫 《记者摇篮》2004,(12):44-44,46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中国亿万家庭都卷入其中。国企改革的动向与趋势.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消费、投资、理财等经济活动,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所有这一切,都与市民的生活休戚相关。经济新闻因而日益成为读者最为关注的媒体内容。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改进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提高经济新闻的“含金量”,为读者提供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就业、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对枯燥冗长、艰涩难懂、论文式的经济新闻进行了如下归纳和讥讽:措施八九条,数字一大串,见物不见人,枯燥又呆板。如何在经济新闻中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受众?笔者认为,只有背靠“生活”这棵绿树,变工作角度、业务角度为生活角度,经济报道才能被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7.
当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分析性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因为读者了解信息的方式、关注问题的角度和了解新闻的渠道都在变。因此,当前经济报道不仅要报道动态的新闻,增加信息量,而且要在深度上做文章,多向读者提供比动态新闻更为详尽的具体的事实和背景,给读者一点思考。让读者在阅读报道时,  相似文献   

8.
让经济新闻充满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发出这样的呼唤。有读者曾感慨地说:如果看经济新闻能像看社会新闻一样轻松,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好了。当然,经济新闻不同于小说,但是,新闻的重要、及时、新鲜、真实等特性往往比小说更能吸引读者、震动读者,这就是新闻特有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学会运用新闻这一优势,认真研究经济,研究生活,研究读者,在经济新闻的判  相似文献   

9.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工作角度’与‘新闻角度’的分界在于新闻能不能引起共同普遍的兴趣。这种区分,主要在于它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新闻角度’在于满足‘客’方(读者),‘工作角度’在于满足‘主’方(被报道者)。  相似文献   

10.
林新华 《新闻知识》2002,(11):42-44
经济新闻就是有关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经济动态的报道。经济新闻要传播经济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政策,常常涉及到经济数字、专用技术、管理知识、工作方法、措施方案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写得不好,就会让读者看起来枯燥,缺乏可读性,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容易走入枯燥圈的经济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做到有可读性呢?笔者以为只要从以下五点入手,就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1.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佳 《新闻窗》2006,(5):35-36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因素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信息的关注日渐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张面向市场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如何为读者提供报道及时、内容鲜活、信息量丰富的经济新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贴近读者的生活、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为广大受众服务,是做好都市类报纸经济新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4.
李群 《新闻世界》2010,(9):54-55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好的经济新闻不仅应可读,而且应耐看。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第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选择运用材料,当好"翻译";第二、应转变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的也越来越明确。因此新闻工作者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课题越发显得迫切和重要。怎样使经济新闻符合、满足读者的需求呢?让经济新闻生活化不失为一条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彭燕 《新闻实践》2009,(7):52-54
在经济伞球化的大背景下,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程度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所加深,同时对经济新闻表达方式和表达角度的选择也有了新的变化.图片作为报道经济新闻的一种手段.同样也要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笔者作为专职从事经济新闻图片报道的地市党报摄影记者,每天与大量的经济新闻打交道,成败得失感触颇深.下面结合个人从事报道的实践.谈谈如何提高经济新闻图片报道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封葑 《记者摇篮》2010,(8):20-21
何为经济新闻?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各种各样。《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张骏德 《新闻界》2000,(4):23-24
这几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 ,报社、电台、电视台都很重视经济报道 ,都在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质等方面下了大功夫 ,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在大众传播要求“分众化”传播 ,不同层次的受众要求有不同的经济信息服务的情况下 ,经济报道的栏目构成应特别讲究。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 ,经济报道往往以条块分工 ,形成经济报道的栏目构成比较僵化 :农业新闻、工业新闻、财贸新闻、交通运输新闻等。这也是导致经济报道重生产、轻消费 ,重经济工作、轻经济生活 ,重领导角度、轻社会角度 ,重产量、轻效益 ,重计划、轻市场等一系列倾…  相似文献   

19.
写好社会经济新闻浅议滕雪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永远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自然其报道中心和重点也离不开经济新闻这个主旋律。但是,看经济新闻,不如看社会新闻,这是现在一些读者的心理。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究其原因,很多经济新闻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有人概括这样一个公式:领导作用+业务活动+效益数字=经济新闻。 从“工作角度”写新闻,新闻味不足,读者不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