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瞄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的乡村振兴以及扶贫成效的升级,在全县扶贫调研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利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喀斯特生态及畜禽养殖等科技资源,开展人工植被复合经营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研究;巩固和发展喀斯特地区林下种草养牛和中草药特色产业,组织技术培训;精准施策,重点发力,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带动原有贫困户产业致富,帮扶毛南族整族脱贫,并巩固环江县科技扶贫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产业以其生产周期短、市场效益好和生态循环等优点,成为各地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国云贵食用菌产业扶贫中仍然存在着品种过于单一、缺乏发展规划与技术支撑、区域品牌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改革为契机,重点推进服务项目——典型区域特色生物产业与民生改善,示范推广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助推服务云贵山区精准扶贫;培育名贵菌根型食用菌,创新示范植被恢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支撑食用菌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3.
普洱市科技局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结合起来,突出特色,发挥科技优势,实施科技项目支持计划,助推精准扶贫;实施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科技宣传与培训计划,普及科学技术;实施典型培育计划,助推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是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县。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主要内容和成效:发挥综合科技优势,结合水城县实际情况,打造特色科技扶贫项目,重点培养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总结成功经验,探索科技扶贫助推"三变"改革的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精准扶贫,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产业扶贫是在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最为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之一。学界对产业扶贫的定义、作用机理和扶贫模式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产业扶贫类型、减贫机理及其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措施关系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文章界定了产业扶贫的内涵,解析了产业扶贫的作用机理,以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措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了产业扶贫的主要类型及其模式,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产业扶贫是指立足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以增收富民为目的的"造血式"扶贫开发过程。新时代产业扶贫涉及面广、覆盖面大、类型多样、形式多元,贯穿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和"五个一批"措施中,是一个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融合发展的过程。产业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然而,产业扶贫也面临一些地区贫困户参与度不高、产业同质化发展、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各地需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立足地区资源条件,积极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程院在帮扶的云南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和团队,选好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开展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鲜食葡萄、畜禽养殖、林下三七等短、中、长期扶贫产业示范。院士(专家)+团队,助推成果转化,公司+基地+农户,承接技术落地生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用成果转化支撑扶贫产业发展,打造了科技扶贫的新样本。  相似文献   

7.
恩施是湖北省唯一被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州级市,恩施境内的8个县市都属国家级贫困县,同时恩施也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所以关注恩施州产业扶贫发展现状,对于解决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意义非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恩施州不断创新农业发展的方式,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下,积极建设特色农业品牌,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恩施农业品牌建设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恩施产业扶贫创新发展模式的现状、作用及影响,探究农业品牌建设如何助推产业扶贫工作,为我国贫困县产业扶贫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中国科学院党组领导下,以猕猴桃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为抓手,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需求。文章系统归纳中国科学院猕猴桃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助力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并总结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为制订我国农业产业相关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光伏扶贫作为国务院2015年确定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光伏+农业将大大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助推乡村振兴。从光伏扶贫和光伏农业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光伏农业的意义,分析光伏产业在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妇女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对象和重要力量,文章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妇女组织在库伦旗实施"志智双扶"的实践及成效,分析了内蒙古库伦旗贫困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心理扶贫、"互联网+科普"扶贫、科技扶贫及设立"志智双扶"专项基金等妇女扶贫新模式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迁移式扶贫作为一种适应中国特定国情的新型扶贫机制,倍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秦巴连片特困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茶农迁移,但迁移后农户并未真正脱贫,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本文探索可持续金融的介入迁移式扶贫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并提出连片特困区可持续金融推动迁移式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朱玉春 《资源科学》2019,41(2):352-361
科技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之一,科技特派员企业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基于科技特派员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选取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区208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企业作为观察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3个维度测度了科特派企业的社会资本,并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表明,科特派企业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帮扶带动扶贫、产业增收扶贫和投资收益扶贫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科特派企业的社会资本在科特派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特派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多维度集聚企业社会资本,建立科特派企业联盟,运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融合,构建由政府、高校、合作社和金融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协同科特派精准扶贫机制,带动区域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合作社+小农户”、“公司+小农户”等工商带动型的脱贫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科研人员+合作社+小农户”等路径显现了科技和产业带动的双重效应。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显示了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和素质提升的“研究—扩散—衔接”逻辑框架,联结科技与市场协同创新对小农户的带动具有明显的效应。从农业推广绩效和影响角度来说,运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蕴含的经济性内涵脱贫模式与路径,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以及对小农户衔接农业现代化有直接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亟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文章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石漠化治理及其成效,总结了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的“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剖析了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建议:统筹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植被景观恢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提升生态治理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政策,以实现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提升区域“造血”功能,服务于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6.
李瑛  黄丹  朱莹  贺文华  黎洁 《资源科学》2020,42(9):1827-1836
旅游扶贫是带动中国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景区带村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模式,景区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旅游的经济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脱贫的效果。本文以秦巴山区3A及以上景区周边的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景区带村扶贫模式下农户参与旅游的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秦巴山区景区周边农户参与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率偏低,但高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且98.3%的农户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制约;②农户旅游经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旅游经营的要素投入是提高规模效率的主要途径;③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个人特征变量,社区特征变量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针对提高农户旅游经济效率给出具体建议:延伸“景区带村”的旅游产业链条,扩大投入规模达到最优要素组合;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坚持农户分化为导向,推动专业化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7.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8.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