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的女儿三岁的时候,一位朋友送给她一本图画书《骄傲的小鸡》。这是她生下来所拥有的第一本书。这本不知道被她翻看了多少遍的图画书,伴随她读完了幼儿园。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最早对“图画书”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是得之于这本书。现在,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找出了这本图画书,又看了一遍。书中最后一页上有一行字“:鸡妈妈朝小鸡跑来,她怜爱地抚摸着小鸡,把小鸡搂到自己怀里。就是这样。”看到这里,我仍然感到一阵激动和温暖。这使我想到,虽然并非所有的图画书都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但是,也只有图画书,才是真正属于小孩子的书。可以说,世界…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盛顿州一家普通幼儿园。刚入园的孩子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一位图书室的专职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的儿童图书。“孩子们,我来讲个故事好吗?”“好!”于是,老师从书架上随意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将来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来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讲,我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里回荡。这时,老师就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了下来。“下面,哪个小…  相似文献   

3.
胆小的妹妹     
我最怕什么?当然是我那胆小的妹妹了,一想起她,我就会毛骨悚然,每次见她,我就会“掉一地”的鸡皮疙瘩。每次她到我们家,打开门,听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准是:“吓死我了!告诉你呀!我刚才在上楼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长着绿色的大爪子的‘僵尸’从楼上鬼鬼祟祟地往下跳着走,好可怕哟!我还看见……”她就是这样,每次到我家来,都会告诉我一堆她在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是什么僵尸呀、鬼呀一类的。有一次,我们俩在书房翻书,突然,她把《聊斋志异》给翻出来了,我笑着说:“你最好别看这本书了,小心里面冲出个鬼来!把你给吃了!”她虽然…  相似文献   

4.
小熊巴巴布最爱看图画书。在他的蓝色书架上,放着许多本漂亮的图画书,每一本他都看过许多遍。有一天,巴巴布忽然发现,在他的书架里,有一本他从来没见过的图画书。这本书是从哪儿来的呢,是谁把它放在了我书架上的?巴巴布觉得很奇怪。更奇怪的是,这本书没有书名。一本书没有书名,还算是一本书吗?不过这本书倒是有个漂亮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个可爱的、蓝眼睛的小姑娘。巴巴布好奇地翻开第一页。第一页画的是:蓝眼睛小姑娘坐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正在往远处望着,她的样子就像是在等什么人。画的下面印着一行字:这个小姑娘叫琳(lín)达。她正在等…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幼儿被老师带进幼儿园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满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  相似文献   

6.
我和木木坐在教室里,只见她又顺手翻开我书桌上的《“学代会”工作报告》,似乎仔细看过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真的好佩服他们,的确很厉害。”她扬起的脸朝着正在教室过道扫地的青青,话则显然是对我说的。只见青青的眼睛随着木木的手在那份《报告》上的指指点点,迅速地移动着,咧起的嘴角不时发出“啧啧”声,俨然一副认真的样子。木木嗔怪地瞪了她一眼,瞠目结舌的表情一下子凝固在青青脸上。窘迫不堪的青青一时间很难反应或推断发生了什么事,便宽慰起原本不打算听她回话的木木:“这有什么可看的,这些荣誉没准你也有,从小学开始写,也能写出一大堆!”她白皙的手指边当当地敲响我的桌子,边用眼角鄙夷的余光乜斜着夹在她们之间的我。  相似文献   

7.
只要看到书屋灯火辉煌,就知道是周末.书屋的故事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书迷。芊芊今天一扫往日斯文模样,像歌星似的大声嚷嚷:“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讲小孤女海蒂的故事。”老拳师兴高采烈地为芊芊助阵:“呵,小孤女比孙猴子还有本事咧!要不怎么住在海底?”读过《海蒂》这本书的孩子一阵暴笑。芊芊对爷爷解释道:“‘海蒂’是小孤女的名字,她不是神仙,但她却有创造奇迹的力量。”没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竖起了耳朵,听芊芊讲故事。  相似文献   

8.
“老师,不好了!”负责书橱的李佳惊慌地跑来告诉我,“书橱里少了一本书!”听她说完,我心里“咯噔”一下,以前还从未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别着急,慢慢和老师说。”我安慰着她。李佳急得满脸通红,“每到周末我都整理一下图书,没想到这次整理时,竞发现有一本《神探智破谜案》不知去向了,这都是我的失误。”她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女孩,出了这样的事,她显得很不安。“没关系,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何况是人呢!”我半开玩笑地开导她。“书橱的钥匙一直在我这里,怎么可能丢书呢?”她疑惑地自言自语。我故作轻松地说:“没关系,肯定是哪个淘气包特别喜欢这本书,他想和我们开个玩笑。”沉思了一会儿,李佳忽然说:“老师,我想起一件事,就是前天,  相似文献   

9.
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遗憾     
今天,忽然听到一位同学提到雪,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即使是冬天也看不见雪的踪影。她说好想看到雪,雪真的很美。说到雪,我曾经看到飘在画上的雪、下在屏幕里的雪,然而那“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雪我却从未真正看过,我只是通过画面和描述的文字来想像那壮阔的景象。我追问那位曾看过白雪覆盖三尺的同学,下雪到底是怎样。她兴奋地说:“下雪的时候天地一片白茫茫,那远处的高楼大厦,隐隐约约好像在雾中,宛如在云里,显得特别好看。”曾看过电视屏幕里的雪,像小银珠,像小雨点,像柳絮杨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曾经读过宋代诗人写过关于雪的诗:“…  相似文献   

11.
吴霞 《中学教育》2004,(5):50-50
一天,看到冯叶同学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也一直想读这本书,便对冯叶说:“等你看完《鲁滨逊漂流记》,借我读读行吗?”也许她没有想到老师会向她借书,先是一愣,接着连声说好。过了几天,她把书交给我,颇为神秘地说:“等你读完了,我们可以交流交流吗?”我自然欣喜地答应。晚上,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第二天课间操,我和冯叶交流了读  相似文献   

12.
下班后,我给两岁半的女儿讲故事,随手拿起新买的《白雪公主》,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讲着讲着,看到女儿皱着小眉头和不太理解的神情,我似乎意识到了故事中情节和措词的难度,就笑笑说:“这本书太难了,你听不懂。”然后就拿起了《婴儿画报》给她讲。过了几天,我拿着一沓书,正要给女儿讲故事。她一眼就看到了《白雪公主》,抽出来说:“妈妈,这本书太难(男)了。”我点点头,她接着拎起另一本书说:“这本书‘女’一点。”这本书“女”一点@陈学敏$河北任丘华北石油综合十处第一幼儿园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中午,轮到我去检查午自修。刚到教室门口,一位女生就哭着向我告状:沈梦萧把她的作文书撕了。又是沈梦萧!我强压怒火,低声说:“沈梦萧你过来,你为什么要撕她的作文书?”沈梦萧慢吞吞地走到我跟前,阴着脸说:“她为什么不借给我看?”“什么?不借给你看,你就可以撕她的书?”我火了,哪有这样的孩子?我更加严厉地对他说:“这本书给你,要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故事     
常常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当上作家的?原因自然不止一个,但是细究起来,小时候看的书多是其中重要一条。最初是怎样被书迷上的,已经一点想不起来了。那时候不知道以后要写这类的回忆文章,自然也没有把自己看过的书一一记录在册。据母亲说,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姨母从外地来做客,我在大门外一眼见到她下车,任何问好的话都没有,举起手里看了一半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问她:“你看过这本书吗?”我想姨母心里当时肯定很惊讶,或许还会认为我多少有点呆。我的确是一个见了书就发痴的人。三年级那年的大年三十,母亲给我五分钱零花,…  相似文献   

16.
提起丁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本书主义”。五十年代,“一本书主义”是作为丁玲的反党罪证之一而被赫然公诸报刊的。从那个时候起,“一本书主义”就象一副沉重的枷锁套在丁玲的脖子上,将丁玲从精神到肉体,残酷地折磨了二十多年。1979年,丁玲复出。五月二十三日上午,笔者有幸在北京友谊宾馆拜访了不久前从山西长治老顶山下的嶂头村回到北京的丁玲。谈话间,丁玲不无感慨地提到她回到北京后哭笑不得的遭遇,她说:“我到北京来,碰到青年人,他们就说:‘你就是丁玲,我知道你是一本书主义。’我都笑了。他们知道什么是‘一本书主义’!”的确,对于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一本书主义”的来龙去脉、原委曲直是不甚了然的。因此,有心要将当年“一本书主义”炮制出笼的事实真相,一一理清,大白于天下,为“彻底推倒强加给她(指丁玲——笔者注)的一切不实之词”作一点切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一大早在一楼便碰见了张大妈,只见她急匆匆地往楼上跑。我知道,她是在往女儿家跑,她女儿与我住同一层楼,也算得上是邻居。见到我后,她无奈地说:“这不,丫头说家里进了老鼠,我跑来帮着灭老鼠。”我问她,你就不怕吗?她说:“怎么会不怕,可是孩子也怕呀,我要是不来,我估计她都不敢从房间里出来。”言谈中得知,张大妈的女儿在阳台上看到一只老鼠,吓得将房门关上,不敢出来,只等着妈妈来解救她。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我曾看过蔡明演的一个小品,说一个女孩追星,花大价钱去看一位男歌星的演唱会。演完后,女孩就在大歌星的车旁等着见歌星。好不容易歌星向她这边走来了,她激动得忘乎所以,如离弦之箭一般向歌星冲去。她当然被警察拦住了,歌星望也没望她一下,小车就从她身边一阵风似地开走了,大雨中苦等半天的女孩失望极了。突然,她发现自己满身的泥水,不禁欣喜地说:“这可是某某歌星给我溅的泥啊!”回家后,奶奶要给她洗去衣服上的泥水,女孩忙说:“奶奶,千万别洗,这可不是一般的泥啊,我还要留着作纪念呢!”这个小品当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孩子们追星的狂热心理。孩子为什么会追星,“追”他们的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徒弟小姚老师要参加赛课,请我帮着选一篇课文。我问她可有备选的,她颇为难地告诉我,实在是不知道选什么,很多课文都被别人上“烂”了。
  “《维生素C的故事》,怎么样?”我看着她。这是我准备在苏派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用的。
  “上这篇?我看过了,挺简单的,没什么值得深挖的词语,也没多少道理可讲,我怕上不出东西呀。”她明显不赞成。  相似文献   

20.
市场上正畅销一本书,叫《蛋白质女孩》。蛋白质女孩青春、健康、有朝气,“她早起,起床后先跑半小时,吃了麦片才去公司;她贤惠,每天做一打火腿三明治,带到公司请同事们吃;她准时,和你约会前一天打电话确认,第二天寄卡片谢谢你点的果汁……”看过这本书的爸爸妈妈一定忍不住要想,我也要养一个优质的蛋白质宝宝!麦片、火腿三明治、果汁……蛋白质女孩可不是一个光爱吃肉的高蛋白女孩哦!现在的孩子十个有九个是不爱吃蔬菜的,这一点也不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