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晋涛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51-58
教育惩戒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并非"铁板一块",在不同的条款中指涉不同的意义.狭义的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强制措施、教育矫治对应,广义的教育惩戒包括这些处分措施.多重视角下教育惩戒的分类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惩戒的理解.规则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明确的构成要件,教育惩戒适用应贯彻谦抑精神和比例原则,符合教育惩戒构成要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承受教育惩戒.校规校纪不能规定开除学籍等重惩戒,也不得降低重惩戒的标准.教育惩戒程序已经相对完善,救济途径更加明确,这为教育惩戒的实施提供了强力制约.教育惩戒的约束时效和管辖时效几乎空白,需要尽快填补.教育惩戒的规则体系已经形成,从解释论视角推进对教育惩戒实体和程序的理解,是今后教育惩戒规范化实施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科学制定实施细则是推动教育惩戒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但要不要以及如何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却困扰着中小学管理者。裁量基准理论为实施细则的科学制定提供了适切的理论框架和智识启发,通过分析18份实施细则的文本发现,实施细则的制定者主要采用情节细化、效果格化、程序制式化等技术将法定范围内的裁量权予以细化,使惩戒情形更具体明确、惩戒幅度更科学合理、惩戒正义更加看得见,但也存在惩戒情形的细化未遵循法律保留和法益等同性规则、惩戒方式的格化违背上位法规定和比例原则、制定程序的空转减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为此,应通过修改规章来限缩教育惩戒裁量基准,适度压缩学校在惩戒情形和方式上的裁量权,规范纪律处分的适用条件和情形,落实师生和家长参与并加大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3.
叶冬桃 《师道》2021,(4):10-12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教育惩戒已成为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一种教育手段。2016年发布的《关于防止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颁布的《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将“惩戒”入法;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惩戒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等;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惩戒权既已得到法律支持,施用教育惩戒为何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秦鑫鑫 《中国教师》2020,(4):117-120
近年来,因管理学生而产生的师生纠纷乃至家校纠纷频出,学生及其家长暴力对待教师的新闻屡见报端,这也不断消减一线教育工作者管理学生的积极性。为应对因学生管理而产生的诸多困境,教师惩戒权的呼声逐渐高涨。201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四条明确指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1]。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八条第六点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这就必然涉及班主任制定班规来实施教育惩戒的问题.在制定班规时,应注意制定班规的必要性,以及班规中的多种困境,制定班规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多层级原则、公开性原则,只有这样,班主任教师才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正确实施教育惩戒,更好地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权是教育领域的争议性话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促使人们对其再审思.教育惩戒权是教书育人的内容和手段,是权力与权利的耦合,是实现教育正义的良序善治的“善制”.作为公权力,教育惩戒权是有边界的,需要通过明确教育惩戒的具体方式、以绝对禁止体罚为实施原则和限制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来合理适度地划定教育惩戒权的边界.教育惩戒权落地化,必须立法确权、保证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依法规制、强化教育惩戒权执行的程序性;加强监督、完善学生申诉渠道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7.
《教师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而未回应幼儿教师的教育惩戒问题。是否应赋予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与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正当性基础的认识有关。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正当性基础之一来自于经验理性。鉴于教育惩戒在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赋予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具有良好的经验基础。教育惩戒的另一正当性基础来自于逻辑理性。摒弃了体罚和强制的教育惩戒,是通过说服和矫正幼儿不当行为来贯彻幼儿教育意图的重要手段,赋予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集体活动和教学游戏,具有现实必要性。当前我国在幼儿教育立法中缺乏对教育惩戒的规定,可能限制幼儿教师的教育手段并最终不利于幼儿教育目的之全面实现。因此,可在《教师法》中增补幼儿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内容,同时在《学前教育法(征求意见稿)》中细化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条件、行使内容以及法律责任等规定。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作为一种规范强制手段,是教育惩戒实施的制度保障,但有制度保障还不够,还应让制度与文化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惩戒问题。师生关系作为文化层面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教育惩戒立法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解决教育惩戒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精细化存在细则化和判例化两条可能路径,细则化以类似于司法解释或行政规章的形式规定惩戒实施办法,判例化是将在先的惩戒案例作为后续争议的裁判依据。教育惩戒应根据具体学生情况特殊为之,中小学生身心状态差异大,教育惩戒理念和手段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存在差异,判例化路径有利于应对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差异性。同时,教育惩戒具有自治性,判例化路径更有利于尊重学校和教师的裁量权,与校规校纪实现协同。为此,需进一步完善教育惩戒纠纷解决机制,并以判例化推进实现中小学教育惩戒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10.
刘悦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74-84
美国教育惩戒权数百年来大致经历了教育惩戒现代化、零容忍教育惩戒兴起和教育惩戒二元化三个发展阶段.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发展史对我国主要有两点启示:一是尊重教育规律,理性、宽容看待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二是教育惩戒应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预防、正向引导和关系进行修复.2020年,我国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这对我国教育惩戒的立法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但仍然存在重惩戒轻预防和重惩罚轻修复的缺憾.未来,我国教育惩戒应当从建立学生违纪违规的预防体系、增加恢复性教育惩戒措施、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C9联盟"高校有12个学科门类的77个学科参加了2012年的学科评估。除体育学外的76个学科均有高校进入前10名,其中12个学科门类的66个学科进入了前3名,9个学科门类的37个学科获得第1名。整体上,联盟高校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其中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的优势尤为突出,而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则没有整体优势。依据学科实力,9所联盟高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但各高校均有优势学科乃至学科群,其优势学科与历史积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学科都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且具有研究对象、研究取向和方法、研究范围、概念系统等特征。学科最核心的静态特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其动态特征便是知识创生。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是否是学科"的核心判据。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可以用于判定学科的独立性。按照这样的准则,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不是一门学科,而只有以教育技术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才可以称为一门学科。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学中,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是教育系统的构造技术。  相似文献   

14.
The current study shows that parental punitive discipline places children at risk of developing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the use of discipline methods, little to no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mothers’ use of disciplinary method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physical maltreatment)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Chinese societies. Five hundred and sixteen mothers with pre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research.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elf-Expressiveness in the Family Questionnaire (SEFQ) and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CTSPC)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mothers’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disciplin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thers’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disciplinary behaviors. Moreover, matern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discipline. The findings of the current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how moth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may interact with their emotions to influence maternal disciplinary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认为促使教育技术学科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两大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等教育和管理主体以法定的教育惩戒权为依据,以法定限度内的惩罚为手段,依法对损害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作出否定性、不利性和制裁性的评价,在制止其错误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惩戒是教育生态的客观要求,是惩戒性教育评价的实践形式。在我国,教育惩戒还反映了特殊的国情需要和教育现实需要。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多样性、伦理性等原则,在实践上推进教育惩戒法治化建设,正确定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角色,规范学校的惩戒方案制定以及引导家长理性参与学校监督。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学科目录当中,教育学既是学科门类,又是一级学科.这种制度安排导致教育学看起来很受重视(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实际上又非常不受重视(只有一个一级学科).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关于教育的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无论知识的生产者还是知识本身彼此间都存在显著差异.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类院系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应该借鉴经济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有益经验,争取在下一次学科目录调整时,撤销教育学一级学科,增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教育类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要走上法制化,仅有立法、执法、司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法律监督。执法监督是权力机关为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地实施,推动依法行政,履行监督职责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考"与教育考试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审议中的《国家教育考试法》这一立法背景,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一要全面理解"依法治考"的内涵,"依法治考"不仅是治考生,也要治考官。惟有如此,才能推进教育考试行政的法治化进程;二要说明立法只是"依法治考"的第一步,还应该重视执法,实现法律实效。考试作弊成因繁复,道德成本的约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除了法治化之外,还应将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为人们行为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concerning parenting styles and disciplinary practices have show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factors and bullying involvement in adolescence. The scarc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busive disciplinary practices increase teenagers’ vulnerability to abuse in school or the likelihood of them becoming abusers of their peers in the same context.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indirect effect of parenting styles in adolescents’ bullying involvement through disciplinary practices, althoug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disciplinary practices has been show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unitive parental discipline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ir children's involvement in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aggression. We used a sample comprising 2060 Spanish high school students (47.9% girls; mean age = 14.34).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discipline between the parenting practices analyzed and students’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Significant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aggression involvement, where boys were for the most part linked to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disciplinary practices and girls to physical punishment. Victimization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discipline behavior across both sexes.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eem to suggest that non-democratic parenting styles favor the use of punitive discipline,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adolescents’ bullying involvement. Therefore, intervention programs must involve parents to make them aware about the important role they play in this process and to improve their parenting sty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