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受众对经济新闻的兴趣日渐浓厚。20世纪80年代初期,喜爱经济新闻的受众只有10%左右;到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上升到20%-30%;进入21世纪,受众对经济新闻普遍关注,全国读者中对经济新闻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合计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的几个受众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举 《新闻记者》2005,(6):28-30
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推进使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量扩大了,很多综合性报纸都开设了经济专版.各式经济类的专业报纸、专业电视栏目(频道)也相继涌现。经济新闻的受众主要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以及那些对经济感兴趣的人们.但是.这样的定位显然是粗糙的。它只是对经济新闻受众群的总体概括,而在这个群体内部,人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与经济活动的相关度、经济知识的拥有量、认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调查性报道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勃兴于整个西方社会,到了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民主化的推进以及受众对深层新闻信息的需求,调查性报道成为我国新闻传媒广泛应用的深度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它的发展和进步速度都是极其惊人的,它能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电视新闻的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现场直播,电视直播新闻在国际上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则兴起于80年代。电视直播新闻的出现,提高了新闻时效,使受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现场感和一定程度的参与感。  相似文献   

5.
CCTV-2自开播以来,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多次改版。文章分三个阶段分析了以CCTV-2为代表的我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成长历程及其编辑理念的嬗变:20世纪70到90年代经济新闻功能的凸显和经济频道专业化的尝试,标示着经济新闻编辑观念的形成和强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初大众受众群体和"大经济"节目观的确立、泛财经风格的定位和专业经济新闻品质的追求,反映了经济新闻编辑观念的全面优化;21世纪晚近几年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民生话语和全球话语的共生互动,体现了经济新闻编辑观念多视角、系统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陈翔 《新闻窗》2006,(5):31-32
新闻娱乐化,现在已经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早在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新闻变“软”的趋势,在国内媒体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据一位学者对某青年报的抽样调查,1998年软新闻占该报所有新闻的比例为62.6%,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73.8%。而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媒介开始距离娱乐性最远的媒介内容——新闻,也向娱乐化强行拉近,使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相似文献   

7.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8.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效果,更会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的媒体长期以来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可信性,是指受众对新闻信任的程度。它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信誉的一个标志。新闻受众决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自己收听收看的新闻,总是加以比较、鉴别和判断,选择自己认为可信的部分加以接受,并用来影响、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对那些不可信的部分加以排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有80%左右的新闻受众,认为自己的新闻媒介所作的种种新闻报道是可信的或基本可信的,这个比例要  相似文献   

10.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6):44-45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广播 仍是传媒业主流 国家统计局近期在广东全省各地级市进行的广播收听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传媒业主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是电视,超过85.4% 的受众经常收看电视, 报纸以51.6% 的比例排第二位, 广播以37.5% 排在第三位。对比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接触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七届…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许多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办起了经济广播,一时间经济广播红遍了神州大地,那是一种何等的风光!可是随着交通广播、都市广播、音乐广播的后起与竞争,经济广播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逐渐发生了改变,好景不是依旧常在。虽然经济广播也不断地调整、变革,但是仍旧竞争不过那些有着鲜明特色的频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节目的结构存在一些需要探讨调整和促进升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尽管人们目前对受众本位的提法还有争论,但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最终还是认为,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我国大众传播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趋势。电视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议论备感兴趣;对通过法律的“外在制约”与道德的“内在制约”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呼唤日趋强烈。于是乎,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参与性报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不过,在新闻竞争激烈、各种新闻式样不断变化的今天,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参与性报道”,已不是一种固定模式:即先由新闻传媒通过播发新闻或来信,而后再动员和导引受众共同参与深化传播,更多的则是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引入新闻的写作或节目的制作。所谓…  相似文献   

14.
彭朝丞 《新闻界》2001,(2):19-20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公民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风气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的议论备感兴趣;对通过法律的“外在制约”与道德的“内在制约”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呼唤日趋强烈。于是乎,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参与性报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不过,在新闻竞争激烈、各种新闻式样不断变化的今天,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参与性报道”,已非一种模式:即先由新闻传媒通过播发新闻或来信,而后再动员和组织广大受众共同参与深化传播,更多地则是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方法引入新闻的写作或节目的制作。所谓参与…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公民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风气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的议论备感兴趣;对通过法律的"外在制约"与道德的"内在制约"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呼唤日趋强烈。于是,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参与性报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不过,在新闻竞争激烈、各种新闻样式不断变化的今天,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参与性报道",已非一种模式,即先由新闻传媒通过播发新闻或来信,而后再动员和组织广大受众共同参与深化传播,更多的则是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方法引入新闻的写作或节目的制作。所谓…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处在这个变革时期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走向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较,50年代的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明确给出结论比较满意;进入80年代以来,情况起了变化,受众不大愿意接受指令性信息,往往喜欢以自己的思索、分析来补充、参与传播,希望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到了90年代,进而由以传者为中心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试论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传播效果,也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受众本位局面却并未真正形成。因此,无论对媒体还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而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枯燥乏味,受众不喜欢,一直是闲扰着新闻界的难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应该是受众最关注和感兴趣的。因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同每一个受众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这种经济活动反映的经济新闻,可以使受众足不出门而知天下经济活动。正如著名学者萨空了所说:“世界上新闻报道最为人类所注意的,第一是经济新闻,注意的人也最多。”(转引自李万银《漫谈经济新闻受众的心理特性》)这就是说,经济新闻对受众有着固有的、潜在的魅力。这股子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是其他内容的新闻很难相匹的。可见,问题的症结并不是象有的同志所说的“经济新闻本身存在着枯燥乏味的问题”。但是,经济新闻这种固有的、潜任的魅力,犹如璞  相似文献   

19.
时统宇 《视听界》2009,(6):22-25
在新闻主持领域,与现在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主持人更多地强调权威,激励人们向上,超越平凡,从而形成主流风格。现在我们很少看到彼时的主持模样。如今我们强调的是新闻主持的“三贴近”和“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新闻传播的规律,所以,传者认同,受众欢迎。然而,顺应规律的事物并不一定都对人类文化、社会心理有益,尤其是当它偏离某个临界点时,副作用有时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媒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总是蕴涵着自己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它们既要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又要巧妙地对受众施加影响。我们必须承认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文化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大众媒介可以凭借有效的信息和观念传递推动着社会变迁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大众传媒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