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师地理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课程群建设的相关内容及其实现是现今高师地理教育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课程群的内涵以及该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参考因素,并据此提出高师地理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茶进行,地理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繁荣调整;教学技能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的创新。地理基础课程的改革会导致高师地理教育在教材、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素质、教学工具等方面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曾清  叶滢 《地理教育》2014,(3):57-58
正一、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地理教育师范生在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学技能训练、实地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课程学习中,逐渐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懂教育、会教学、能管理、善研究、爱教育的专业化的地理教育者和管理者。二、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构建内容丰富、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贯穿全程的地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见表1和表2。三、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紧跟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通过立项形式组织了众多学者研究基础地理课程建设问题,新地理课程标准也应运而生。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出现,在中学掀起了学习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理念的热潮。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教师理应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理会其宗旨。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师更应主动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优秀地理教师。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仅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审视一下现行的高师地理专业(指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就会发现目前的师范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即高师地理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其培养目标、课程构建、学生观念与基础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针对这种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在培养未来地理教师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新课程,构建学生的知识新体系,培养师范生的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地理教育人才的关键课程,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卓越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诉求。本文以智慧教学理念为指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基于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共同体学习(Community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三个维度,构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ACD智慧教学模式,并以《地理教学论》课程为例,对本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7.
张勤 《中学文科》2007,(10):44-44
地理课程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地理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地理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成功。成功学研究的是人类取得成功的规律、法则。因此,本人认为成功学的基本理论与地理课程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运用成功学理论,指导地理课程实践,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行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地理在当今英国学校课程中的地位衰落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认为造成地理教育衰落的直接原因是二十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地理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受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大.内部因素在于地理教师,外部因素有官方的教育政策、中央政府的集权、国家地理课程的文本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等.文章还从课程标准、地理教师专业化、课程内容更新等角度阐述了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在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鉴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未来教师的更高要求,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精选未来地理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用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的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地理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繁荣调整;教学技能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的创新。地理基础课程的改革会导致高师地理教育在教材、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素质、教学工具等方面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地理教育经历了高 考科目设置的反复带来的冲击, 但没有哪一次改革象今天研究性学习这样对地理教师的触动明显。研究性学习赋予地理教育新的特点和课程实施方式,研究性课题突破了单一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方法的限制,综合性因素使有些课题不是一个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指导的,教师间的合作也面临新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地理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知识垄断优势消失,要求重新定位角色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几经变化,但在课程内容、知识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幅度尚未超越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架构,在新教材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比重依然较大,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  相似文献   

12.
一、贫困山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中学地理是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提高地理素养,使人们懂得如何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地理教育,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不能忽视地理教育,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力量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的广大贫困地区更要重视地理教育。虽然贫困山区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足,但是这里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地理校本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那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会增 《辅导员》2009,(12):51-51
新课程地理教学为地理教师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教师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尽管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知识陈旧,教学封闭性强,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则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实践课程.重视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地理教育认识的提高.中学的地理教育逐渐受到各方的重视,但是初中的地理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变初中地理教育的措施:引进地理教师.稳住现有的地理教师队伍,提高地理教师待遇.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提高现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德国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大国,其地理教育也别具一格。德国不仅比较重视地理教育,而且其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学的方法、地理教学的评价以及地理教科书的编写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一、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是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它要求教师在选择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从而使乡土地理教学真正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科在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地理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它的内容广泛,复杂抽象,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内容繁杂,学起来枯燥无味.再加上地理是“副科”.学生不够重视.导致了学习没有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刘淑云 《职业技术》2006,(12):68-68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育的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提出了一些新理念,为地理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地理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是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中学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针对新课程改革趋势和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本从中学教师角度着重谈了21世纪地理新课程的变化趋势:1.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2.地理教育目的的全面化、综合化趋势;3.地理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结构新颖化趋势;4.教学内容不断更新;5.地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以及应采取的策略:1.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2.地理教学要注重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3.地理教学要注重更新充实教学活动内容;4.地理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5.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