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中世纪中外“三士”,是指出现于西欧国家的骑士、东方日本的武土、中国的使土。无论从体育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研究此“三士”的尚武活动,都有一定的意义。西欧国家的骑士骑士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主为了进行战争和镇压人民而训练了许多骑士。骑上的训练活动是欧洲中世纪体育的重要内容。骑士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尚武活动,其培养制度基本如下:七岁前的贵族子弟都在家接受家庭教育。七岁后,即开始骑士教育的第一阶段——侍童阶段。他们被送往世俗封建主的城堡或著名的牧师家里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熟悉其生活习惯。而所…  相似文献   

2.
在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代辞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悲士不遇”这一主题,其原因何在?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汉代辞赋中悲士不遇主题的成因。首先,士人的不遇是悲士不遇辞赋产生的现实基础。其次,对“遇”的强烈渴望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不遇之感是悲士不遇之辞赋产生的主观原因。第三,辞赋是汉代士人表达其不遇情怀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从士的使命、士的修养、士的出处辞受三方面探讨孟子对“士”的规范。孟子认为,士的使命在于其弘道,士的为己重在诚,士的出处,要自觉地担当: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尊严,而且要不忘自己的弘道职责。而这三方面,正是孟子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对后世“士之为士”的最高规定。  相似文献   

4.
士群体的勃兴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大趋势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一支逐渐挣脱宗法束缚的新兴的社会力量,士群体对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影响。遗憾的是,史家多从政治变革的角度来估价士群体的影响,对于士群体在经济及经济思想领域的积极作用却不甚注重。本文试图就士群体对春秋战国经济及经济思想的积极影响作一探讨。笔者认为,这种影响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新经济理论的开拓和建设;二,发展经济的富国政策的制订和推行;三,“货殖”、“治生”,直接从事和推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试题特点分析 2014年江苏卷第22题是一道历史论证题,其第(2)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考生作答此题需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等角度对“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及“西式教育”进行比较,理解并论证“王韬课士”所具有的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7.
宽容,从字面看,就是宽恕容人的意思,苟子曰,“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宽容有时还含有一点爱的成份,如“宽弘爱士”。儒家讲的忠恕、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其实也都掺合着宽容的因子。笔者此处谈的宽容,与上述内容虽然密切有关,但又不完全一样。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解读宽容,  相似文献   

8.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9.
淳于髡与稷下学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稷下学宫之始创、初盛、复盛等三方面,阐明了齐国著名学者淳于髡与稷下学宫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相关思考:学校兴盛需要培植“兼容并包、尊贤尚智”的文化土壤;学术繁荣需要有“士无定主、主无定士”的开放人事制度与平等、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学者为学需要有“体悟力行、兼济天下”的学者品格。  相似文献   

10.
先秦法家思想学说与政治实践的矛盾,将法家人物自身置于士、吏不同身份之间的困境中:“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迫使其不得不选择“枉道从势”“以吏为师”的官僚体系,在“士”与“吏”之间进行艰难的角色转换;激进而笨拙的“去士”思想与行为导致其自身作为士人群体一员的生存空间消失。其政治实践的惨烈代价,从反面推动了汉以来士吏交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读书札记。主要涉及第十七简、第二十三简、第二十九简的内容。本文试图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简文中的一些有争议之处,如“其爱妇悡”、“以乐词而会、“律而士”等的释读提出一些看法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开放教育也要“求真务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教育也有一个求真务实的问题。章特从“一般”、“特殊”、“精髓”的哲学角度阐明开放教育“求真”的涵义,从三个“为本”的实践角度阐明开放教育“务实”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15.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然”概念的提出是先秦“士文化”的直接产物。从词汇意义上说,“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自己成为这个样子”、“自己这样”,它突出了万物所具有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自在性;在“士文化”为核心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它是宇宙的普遍原则和终极价值,是当时人们修身、治世、处世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17.
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语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情、变、美”的三个特点,特别是“情”这部分内容,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这种艺术性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崇明教师研训一直面临着“时地人”三方面的严峻挑战。从“时”的角度来看,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能力进行着全方位的检验;从“地”的角度来看,三岛信息闭塞使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地域狭长分散给教师研训带来严重不便;从“人”的角度来看,一批优秀教师的流失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骨干断层。  相似文献   

19.
今人汪宗衍先生《读清史稿札记》一书中有《王士祯一史前后三名》一篇文章,说《清史稿》前后条例不贯,王士祯(1634—1711)一名有三种叫法,又说“与其名字谥号计之,近十称矣。”计汪文所说王士祯的字号共有九个:阮亭、士祯、士禛、士正、文简、贻上,渔洋、新城尚书、带经堂(依出现先后为序)。其实王渔洋的名字还有“士徵”,别字则有“子真”“豫孙”,别号又有“香祖”“桐花”“三绿”等,以下依名字、封谥、别号来分述由来。  相似文献   

20.
省思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士”的精神。或可概括为“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精神,其基本特征为:“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继承“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传统,保障学人自主,通过明道、变道、弘道走上与全人类的精神发展相通的道路是弘扬中国大学精神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