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2.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3.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4.
“渡”与“度”,人们很容易混淆,如“欢渡春节”“度过难关”等。其实,“渡”的基本意是“从一岸到另一岸”,而“度”则指“过(时间)”“经过”。这样,“欢度春节”就不能写成“欢渡春节”,“渡过难关”不能写成“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5.
也谈“”“臣”“易”“”安徽李粹华赵宗祥同志《区别有“”或“臣”、“易”或“”偏旁的字》(见《1995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第47页),从韵母上区别这两组学生经常写错的字,我认为很好,但有疏漏之处。现补充如下:常用的字中,有“”旁的字韵母为“i...  相似文献   

6.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年以来,我一直把“当午”的“当”宇理解为“当着”,把“当午”给学生们讲成“当着正午或中午”。现在,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一些,才知道“当午”的“当”不是“当着”的意思,而是“正”的意思,“当午”就是“正午”。  相似文献   

7.
“幅”、“副”和“服”都可以作量词使用,但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幅”读作“fú”,作量词时常用于形容布帛穴bó雪、尼绒及图画等,如:“一幅金绫穴líng雪装裱穴biǎo雪的纵幅国画”、“一幅绣了字的锦旗”、“用两幅布做一幅床单”等等。“副”和“服”作量词时都念作“fù”。“副”,原指成套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碗筷”等。后来,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也多用“副”,如“一副迷人的笑容”、“一副严肃的面孔”等等。“服”则用于中药,中药一剂或煎…  相似文献   

8.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林海》)这里的“美丽”与“漂亮”是相通的,都表示“好看”的意思,但两个词之间也有区别。1郾“漂亮”有“出众、精彩”的意思,“美丽”则没有。如我们观看篮球比赛,可以说成“漂亮的盖帽”,而不说“美丽的盖帽”。2郾“美丽”有“崇高、美好”的意思,“漂亮”则没有。如我们可以说“美丽的灵魂”,而“漂亮的灵魂”的说法显然讲不通。3郾“美丽”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漂亮”则在口语中运用得更多。4郾“漂亮”一词有“AABB”式的重叠格式,而“美丽”却没有。所以,我们通常会说“漂…  相似文献   

9.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改编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课后都有“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试一试”,“议一议”的要求,可归纳为“读”,“议”,“说”,“试”,“讲”的五字教学法,此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习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再”“重”“复”都可作副词,都有“重复、再次”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又有细微差别,各有一些固定搭配,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连接”、联结”、“链接”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某些方面的差异,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本文对“连接”、“联结”、“链接”的用法作一些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7.
“宣”,有疏通、排解的意思,所以有“宣泄”一词,如“宣泄”一下郁闷的情感。而“渲”,绘画时用笔蘸水化开先前涂在纸上的颜料,使色彩浓淡适宜,这种动作称之为“渲”。“渲染”便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可显出物象的明暗向背和墨彩的浓淡深浅。所以“宣”、“渲”两字虽声韵相同,但声调不同,字义更是各异,不可将“宣泄”写成“渲泄”。  相似文献   

18.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19.
沈林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75-76,112
本文通过分析,阐明了“讲”和“习”具有相同的词义特点:“反复多次”,并且都与武事相关。“讲”和“习”在“练习”义位上构成了同义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构成这个意义上的词组,并逐渐凝聚成同义复合词。因为“讲”包括了言和行两方面的行为,而“习”针对的是行动,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讲+习”。从经传中的使用来看,复合词“讲习”舍去了其语素“讲”与“习”的其它特点,只抓住了“反复演习”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