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效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能够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既与基层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有关,也与基层生态治理能力有关。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必然影响到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既要严厉惩治环境违法以治标,又要通过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以治本,通过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生态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承载压力,生态文明已成为与社会经济建设、人民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生态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承载压力,生态文明已成为与社会经济建设、人民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将有力促进其适应时代变化,推动生态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大大提升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之一,它引发巨大的生态环境灾害,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严重地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因此,如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池州市属于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那些生态敏感性区域内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阐述池州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模式和主要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府际合作已成为生态治理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治理主体各自为政、"自保家门",跨区污染治理难,生态治理主体单一,缺乏合作论坛平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是制约各地区生态治理府际合作的瓶颈,因此针对此情形,文章提出了生态治理府际合作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具有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征,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模式。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起来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作出科学评价,伴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评价指标也将逐步被改进、被生态化。"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将成为符合评价"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实质的发展必然性的科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进程中利益主体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博弈过程中,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既要立足城镇建设规模,更要关注城镇发展的总体质量;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犹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面对发展经济和财政缺口的压力,地方政府趋向于利用不对称信息做出对社会不利的行动选择,道德风险就此产生。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下的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问题构建了博弈论数学模型,并对其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结论是要想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共治下的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问题,关键取决于博弈均衡的激励相容条件,并据此得出设计制度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保持水土、摆脱贫困构成了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两大核心问题。治理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着立地条件差、人口压力大、地域经济落后、投入不足等难点。生态经济治理模式涵盖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替代等多种治理方式,体现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良性结合,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崭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改革目标,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分析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寒地黑土区域生态经济价值巨大,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法律制度建设的缺位。当前迫切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生态法律制度建设之中,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寒地黑土法律的生态化。法治以其公平正义等功能价值成为生态建设的不二选择。目前,应从立法精神上,以宏观立法层面和中观或微观层面来为建构寒地黑土区域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提供建议,重点研究包含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公益诉讼制度的寒地黑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在国家实施"三北"林防护建设、七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草)保护、风沙治理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牧、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三废"资源利用等措施中,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严重环境退化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而区域生态创新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一带一路"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中的大战略,有"中国梦"的新时代内涵,可以有效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下,基于生态位视角,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三生"承载力,结合京津冀区域三地发展情况,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生态创新发展策略:加强区域产业协作,扩大环境容量生态保护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治理尽管常被冠以"工程"之名,但却鲜有以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作为生态治理研究的切入点。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治理向现代化方向纵深发展需要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思考。通过问题指向和价值定位的深度融合、社会工程和自然工程的协同耦合、多元主体行为规制的系统整合明确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趣、实践逻辑以及核心策略,从价值观、方法论以及实践性等方面对生态治理进行多重建构,进而在整体性上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毋庸讳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有目共睹。有鉴于此,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如何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现象,就成为必须思考的大问题。黄河三角洲作为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建设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环境保护必须有法可依。在立法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应从区域立法、处罚方法、公共物品、利益协调、可执行性、社会责任和生态伦理等方面进行考量,以因应科学发展观和绿色GDP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推进生态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倡导以生态理性为价值共识,以整体性思维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纽带,以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为行动内容构建生态治理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新样态,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不仅彰显了价值和精神形态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还突出了以组织形态构建的治理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以共同体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多维逻辑关系为指引,意在生态治理场域中型塑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体;以整体性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为理论支撑,强调在生态治理中的单元体与共同体间建构集包容性与整体性于一体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新时代,践行生态治理共同体理念,倡导唤醒“生态理性”意识,推动共治行动整体化、治理体系科学化及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全球生态和谐共治塑造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市是国家环保局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市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介绍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指出了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学科的生长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学科生态,而和谐的学科生态又建立在有效的治理模式之上.然而,当前中国高校学科生态治理偏向于重视强势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非强势学科的生态地位,并形成一种"除弱扶强"的治理模式,且该模式在学科生态多样性、学科治理创新以及学科资源经营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与该模式相对,梯度转移理论则为高校学科生态治理提供了梯度转移模式.在梯度转移模式下,高校学科生态治理不是一种强弱学科之间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体现为强势学科与非强势学科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通过高梯度区域的强势学科对低梯度区域的非强势学科、弱势学科等进行先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补给,来维系不同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三地共处于一个地理单元,山水相依、地域相连,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生态共同体建设是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准确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整体定位,确定生态建设的整体目标和重点,强化京津冀生态建设区域性合作共建,制定区域生态共同体建设总规划和子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生态执法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环境协同治理应急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政府传统的生态职能表现出很强的内治性,极少关注其外部建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各国之间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一国生态职能的最终实现需要国内与国际接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生态职能的外向性建构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治理理念的不一致、体系结构的变革导致的责任与权力分配不明朗、治理机制的混乱等因素极大地制约着政府生态职能外向性建构与全球生态保护合作。在国家生态职能的外向性建构过程中,国际秩序与机制的变革和全球治理同步进行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及路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推动国家生态职能的外向性建构,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尝试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