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殖民译论影响的扩大,"翻译冲突"的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国内专门针对"翻译冲突"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此,本文尝试对"翻译冲突"在中西方译论中的表现形态进行发掘,辨析中西译论对"翻译冲突"的认知差异,并据此探讨中西译论在此问题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宋扬 《考试周刊》2009,(16):42-43
通过对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分辨出双方译论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短处,知不足然后有所学,另一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相同的难题,比如翻译的标准、风格的传达、文化的障碍等。对于这些问题,中西译论中都有大量阐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从而推动翻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西译论,本文以此为比较的平台对中西翻译理论中各自概念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翻译概念存在“类概念”与“纯概念”的基本区别,这一区别导致了中西翻译理论体系演化中“蜕变”与“替变”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分析中西翻译观之“似”与“等”背后深层的原因,从而尝试比较研究中西翻译理论。经过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中译论涵盖美学,中国人思维方式上重直觉体悟,汉语重“意”不重“形”;西译论受制于语言学,西方人思维方式上有理性和认知性的特点,西语注重形式。  相似文献   

8.
"信"或"对等"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本文拟从翻译本质角度比较中西译学体系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严复和尤金.奈达对"信"或"对等"概念的看法,旨在强调他们对翻译本质的共识,希望借此能对发展译学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理论层出不穷,本文就“和谐译论”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然后介绍郑海凌的“和谐译论”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翻译理论,并进一步用此理论作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意在斥二三译概念和观念。并回顾译史,析译评歪风,以展望未来。倡回归简化的翻译理论。论搜引垄断。揭译资格国家垄断、译评与现实、翻译软件、现实需要不符。论翻译道德。  相似文献   

13.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14.
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  相似文献   

15.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在我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时他的译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郭沫若的译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译者的主体地位和译论依据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翻译史包括传统翻译史和现代翻译史,分水岭就是新中国的成立,为翻译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方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也源远流长,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历时已达二千余年,几与我国翻译史同龄.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本世纪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结合之后,各种翻译流派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忠实性来看中西译论的差距,并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钱钟书翻译理论与以奈达为代表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贯通比较,把握二者各自翻译理论的价值精髓,从翻译的定义和相关基础理论、内容与形式、翻译的标准问题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提取了二者各自所代表的中西翻译理念的哲性相通之处,探索到了中西译届在翻译实践过程及研究中的普遍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传统翻译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有志于译学建设的学者,开始积极转变思路,使得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文认为,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融合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