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传播常常因为其大众传媒的通俗性和传播的市场性,要做到雅与俗、叫好与叫座兼得似乎较难。而最近,央视播出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因为同时得到了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共同认可,挑战着电视文化的传统价值体系,证明着雅与俗之间并非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证明着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综合素养的提高,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已经很难截然划分,更证明着电视文化本身可以在大众传播的渠道中,完成传播知识、沟通情感、创造共识的重要作用。应该说,《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收视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蔓 《声屏世界》2006,(2):30-31
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从全国来看,除了中央电视台和少部分省市电视台以外,大多数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逐渐淡出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其原因究竟何在?把责任推卸给各方面的领导不重视,或者是由于电视观众已然对纪录片这种电视类别丧失兴趣,显然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当前电视管理与观众收视的现状。现在,电视界都在关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之路究竟“路在何方”。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仍然“路在脚下”。即要对自身予以正确定位,深入而充分地研究电视纪录片的特性与本质,从而在与电视新闻片、电视文…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真人秀:欧美电视文化新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蕾 《传媒观察》2003,(1):55-56
所谓“真人秀”,通俗来讲就是把电视镜头对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自愿演员,向观众展示他们没有被事先安排的日常生活。说得比较专业一些或者说目前已经被很多学者认同的观点,真人秀就是肥皂剧式的纪录片,把肥皂剧中讲故事的技巧应用于纪录片系列,或者将真人置于人为的情景环境中,拍摄他们如何应对和表现,是纪录片在形态上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荧屏上,一股“真人秀”的热潮正在蔓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奇观。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曾经创全球收视纪录的《生存者》通过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栏目播出,让国内观众开始认识“真人秀”。  相似文献   

5.
刘飞 《新闻窗》2012,(5):45-45
电视纪录片,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小众化的。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改变这种看法。“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和BBC纪录片的收视差不多。”2012年春夏之交,这部7集电视纪录片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舌尖》创造了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6.
万莹 《声屏世界》2014,(12):28-30
<正>由央视综合频道与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前两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深夜跨零点时段拿下了最高0.47%的收视率,创造了这一时段的最高收视纪录。笔者认为成功的一大主因是一种的成功运作模式: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开讲啦》运作模式分析:精英文化大众化在中国,精英文化一直是"经典"  相似文献   

7.
张闯 《新闻世界》2014,(4):265-266
电视纪录片的属性与政治传播需求是息息相关的,电视纪录片需要在政治传播的引导下实现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制作过程中,电视纪录片与政治传播的联系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唐京进  喻妍 《新闻前哨》2009,(6):106-107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走向社会化,从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工具成为大众媒介文化产品.这其间掺杂着纪录片发展的本体因素.也有着与之相关的社会体系演变的影响。正是这些不可名状的诸多繁杂因素最终形成的合力,影响并弓f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走向。当下,苟延残喘的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文化,在新的文化格局中传统主流纪录片也衍生出“速食”电视纪录片栏目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着三种主要话语,即代表政治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代表精英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伴随大众文化崛起的民间话语.官方话语以话语的单向强制性意识形态性为表征,精英话语以话语的启蒙性为表征,民间话语视角则体现在以大众消费性为表征.这三种话语及其主导下的电视纪录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整合中共同推动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需要进行改变,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环境下结合区域的发展特征来制定出新内容,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的推动,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有助于区域环境的传播。本文主要结合晋东南的区域形象塑造,对新媒体时代下区域形象塑造与传播方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品牌战略化发展观点,有助于我国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制作,结合传播区域的主体化特点,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优化纪录片内容,提高纪录片的整体制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赵曦 《现代传播》2006,(1):94-96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10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播出期间,《故宫》收视率最高达到3.09%,收视份额最高达到9.36%,并连续两周进入央视收视排名前十名,创造了纪录片多年来少见的收视高潮。《故宫》所引发的许多话题,如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与经典文化,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电视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纪录片在新形势下的创作,以及《故宫》自身创作的得失以及启迪等,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12.
夏欣才 《视听界》2013,(2):78-80
2012年,随着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海洋》在国内各大电影院线与观众接触,以及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甚至海外的热播,纪录片成为电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热门话题。城市台曾经是这一影像艺术热衷的生产者和创作者。十多年前的城市台,几乎每一家都有专题部或国际部之类的部门,专事各类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但随着电视收视市场的急速变化,城市台黄金时段的荧屏,逐渐被本土新闻、电视剧和少量的综艺节目填满。  相似文献   

13.
谭晓云 《青年记者》2020,(11):77-78
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主体策略(一)多元化的制作模式电视纪录片以电视台的制作团队为主要制作模式,“制播分离”催生了多元化的制作模式.融媒体时代,聚集民营制作主体、新媒体平台与广播电视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催生了联合制作、外购与委托承制三种纪录片主要制作模式,为纪录片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虽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在不断提高, 但应该看到的是,小众化一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尴尬处境,并且也成为制约整个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面向纪录片播出的公共平台很少;在播出时段上,纪录片往往也远离普通观众的收视时间。从构建中国电视纪录户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共播出平台的稀缺直接影响到纪录片市场的发展速度,从而限制了制作方、播出方与市场之间双赢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李薇 《视听界》2005,(6):74-75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纪录片栏目化与市场化的争论不绝于耳,让正遭冷落的纪录片突然变得“不太冷”。独立制片人,一群希冀能在体制之外寻找真实的创作者们,一直恪守立足精英文化的视角与独立自由之精神,担当着纪录片领域中“麦田守望者”的角色段锦川,中国独立纪录片业中坚人物,其作品《八廓南街16号》迄今仍是惟一获得国际纪录片最高荣誉——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中国作品。  相似文献   

16.
长江,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正在变动中的当代中国的缩影。古老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亘古不变”与“万象更新”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一直吸引着电视人的目光。1983年8月,2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播出,掀起了一场持久的“长江热”,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承制、制作周期长达两年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再次引起了广大观众、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该片以饱满的激情,立体、多维、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壮丽景象和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显出魅力长江的新形象,充分挖掘了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价值,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本期“个案研究”邀请了《再说长江》的几位主创者和专家,就《再说长江》的由来、创作历程、历史文化意义及电视艺术与传播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的电视收视市场,既延续着电视市场特征的部分常态,又面临着新政策下的新变革.在“限娱令”“限广令”等政策的指引下,频道与节目市场的竞争态势在调整中持续发展与变革.本文基于2012年所有调查城市收视调查的数据,对变局中的中国电视市场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电视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