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热性能特点,更好地进行热管理分析,基于 Fluent 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组三维瞬态散热模型并对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条件对电池及模组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充(放)电倍率和增大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可改善电池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热失控。进口风速从 0.5 m/s增至 6 m/s 且 4C 充电终止时,电池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温差、一致性系数降低了 33.57 K、21.23 K、9.84 K 和 2.82%,但泵功耗增加了 0.35 W。进风温度从 298.15 K 降至 283.15 K 且 4C 充电终止时,电池组最高、平均温度降低 12.8 K 和 13.92 K,温差与一致性系数升高 1.86 K 和 0.76%。即增大风速,电池组温升和温度均匀性得到改善;降低进风温度,可控制电池组温升,但温度均匀性抑制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2.
针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产热机理复杂、热分析建模参数多等问题,引入集总模型思想,建立单体方形电池少参化产热模型。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辩识电池热物性参数,获得基于真实物理参数的热行为仿真集总模型。对比单体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下温度场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发现:在0.2、0.5、1 C恒流放电工况下,集总模型对电池表面温度的预测误差均低于0.55℃,误差率小于1.94%,达到实际工程预测精度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热行为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手机有限元模型,构建了由外壳、电池、电路板、芯片和外界环境组成的传热系统.从4种常温工况、错误使用手机和3种环境温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在多工况、多环境下手机的瞬态最高平均温度和温度分布云图,研究了采用石墨片导热来降低电池和芯片温度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电池温降达5.4℃,满足了GB/T 18287-2000规范对电池使用温度的要求,且整体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瞬态温度分析和石墨片导热性研究为手机热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环境温度为21,24,26,29℃的条件下测量了22个受试者的局部皮肤温度,并基于10个皮肤温度测试点对受试者的平均皮肤温度进行了计算.然后,对受试者的热舒适程度和热感觉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马氏距离判别法建立了基于平均皮肤温度的个体热舒适评价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热舒适与热不舒适时的平均皮肤温度有显著差异.根据评价模型可知:人体感到热舒适时的平均皮肤温度范围为32.6~33.7℃;该模型对72%的受试者的热舒适程度进行了正确判断;考虑性别差异对平均皮肤温度和热舒适程度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因此,平均皮肤温度可作为一个有效评价稳态热环境下个体热舒适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堆的温度是影响燃料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电堆的热系统模型是准确控制电堆温度的基础。文章中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静态热系统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建模方法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池的热性能有关,在充放电过程中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热分析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对以Fe_3O_4/Fe-Go和Fe_3O_4/Go纳米复合材料为正极和负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进行热分析,首先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数学建模,然后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电池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电池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可以抑制电池表面温度,通过改变电池组放电速率,电池组表面温差和电池内部温差也会增大。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典型的清末合院式传统民居——旗山湖70号古厝为研究对象,在当地典型的夏季晴热天气下,对室外、天井、厅堂、次间和披屋等场所,进行了太阳辐射、温湿度、风速、墙壁温度等热环境参数的测试分析,通过计算标准等效温度(SET*),结合游客热舒适投票调查(TCV),对其夏热特性与气候适应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温度有明显的热延迟效应,午间温度低于户外4~5℃,相对湿度总平均值接近60%,平均风速较低(<0.2 m/s),灰板壁的隔热性能显著优于木板壁;SET*可反映古厝的热舒适性,当SET*超过33.3℃时游客开始出现热不舒适感,37.0℃为非常不舒适的临界点;对各测点参数进行差异化分析,尽管各测点长期处于不舒适或非常不舒适的区间,古厝在檐廊遮阳、墙体隔热与排窗通风等方面仍表现出对夏季炎热气候的适应策略,可在主导风向引入、室内通风、围护结构更新和外环境微气候调节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喷雾热解法,在玻璃基板上制备了辐射率较低的SnO2薄膜。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XRD等手段,研究了沉积温度、液流量对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温度为520℃、液流量为1.30mL/s时,薄膜具有较佳的电学、光学性能,透过率为80%,电阻率为7×10-4Ω.cm。  相似文献   

9.
针对热舒适研究中皮肤温度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基于薄膜铂电阻(Pt1000)传感器的新型温度计测量皮肤温度的方法.该温度计把传感器焊接在印刷电路基板上,以消除引线导热产生的传热误差,并隔绝周围热环境的影响.为确定合适的基板厚度,建立了一种稳态传热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厚度为0.2mm的基板可有效隔绝空气影响,同时不会造成基板下皮肤显著温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测量皮肤温度时该温度计的最大测量误差为0.24℃,平均测量误差仅为0.04℃.因此,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适用于热舒适研究的皮肤温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硼掺杂氢化非晶硅薄膜,然后经过不同温度的热退火处理,获得硼掺杂纳米硅薄膜.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700℃时,样品中开始有纳米晶形成,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在1000℃时,薄膜的晶化率达到77%,晶粒大小为3.9nm.退火温度低于600℃时,光学带隙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窄,高于600℃...  相似文献   

11.
利用ANA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升温曲线符合ISO834国际标准升温曲线的框架柱结构模型,考虑了材料的热物理参数对其热响应的影响,并就框架柱的温度变化及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柱接头焊缝处不同点升温曲线基本一致,火灾初期升温较快,后期缓慢,与火灾发展的三阶段性相吻合,火灾发生8.5 min时腹板焊缝中心点温度达600℃;等效应力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峰值为170 MPa,通过对接头焊缝的等效应力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获得了框架柱接头处综合力学性能较为合理的焊接速度为4 mm/s,为火灾下建筑物安全和焊接结构生产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热电池基本结构、性能.给出了热电池系统的功能框图以及可靠性框图,讨论并分析了热电池的系统可靠度;累积可靠度和参数可靠度.利用可靠性模型来寻求更合理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动态热模拟试验技术,对经高效熔体综合处理的高成形性易拉罐用铝材进行高温等温压缩变形试验,并用OM、TEM观察分析了该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该铝材微观组织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变形温度低时,仅发生动态曰复,而当变形温度高于400℃时,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可获得等轴均匀的晶粒;在较低和高的应变速率条件下。均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但这两种条件下存在不同的再结晶机理,而应变速率为1.0s^-1和5.0s^-1时,仅发生动态回复;变形量较小时,显微组织变化不明显,变形量增大后,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若继续增大变形量,则晶粒组织将被拉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ANA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升温曲线符合ISO834国际标准升温曲线的框架柱结构模型,考虑了材料的热物理参数对其热响应的影响,并就框架柱的温度变化及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柱接头焊缝处不同点升温曲线基本一致,火灾初期升温较快,后期缓慢,与火灾发展的三阶段性相吻合,火灾发生8.5 min时腹板焊缝中心点温度达600℃;等效应力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峰值为170 MPa,通过对接头焊缝的等效应力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获得了框架柱接头处综合力学性能较为合理的焊接速度为4 mm/s,为火灾下建筑物安全和焊接结构生产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在复杂工况环境下保证车辆的用电安全,在分析了温度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及热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后,对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BTMS)散热结构布局进行了改进。利用Fluent软件对多种结构方案进行模拟计算,比较了调整气流通道的间隔距离以及空气导流板与水平面夹角的结构变动对流速分布的影响,然后选出空气流速均匀性最好的结构方案。同时设计了BTMS的控制流程,即在低温下小电流充电预热,高温打开风机散热,并在系统过热时自动报警。最后,通过实验表明该方案能使电池温差控制在3℃以内,完全可满足日常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腾冲热海采回一批高温菌,从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46#样品,对该样品进行纯化分离,得到产生菌和指示菌;通过对热杆菌素产生的发酵条件研究,发现热杆菌素产生的最适培养温度为60℃,最适初始pH是7.8,而菌体生长最适温度是50℃,最适初始pH是7.0,热杆菌素是在菌体生长到对数期开始产生,与菌体的生长、培养液pH值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提出基于Plecs平台的主电路热-电联合建模仿真的辅助教学新方法,该方法采用热路理论和Plecs热量收集器概念搭建主电路热-电仿真模型,其中热路模型采用RC热网络模型,控制模型采用Simulink模型。以降压斩波电路为例,说明基于Plecs平台的仿真教学具有建模简单、灵活、直观的优点。所建模型能同时获取主电路热-电仿真结果,热-电仿真能快速加深学生热知识理解。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低碳含磷冷轧高强钢在奥氏体化温度900℃变形40%时,0.1℃/s~60℃/s的不同冷却速度的相变膨胀曲线,并测定了该钢的相变点,根据转变特征和膨胀法原理绘制了低碳含磷冷轧高强钢在动态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图,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到低碳含磷冷轧高强钢在奥氏体化温度900℃变形40%的条件下,以60℃/s的冷却速度,冷到200℃时,其组织几乎全部为贝氏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试样的显微硬度也增加。在冷却速率很慢的时候,只能看到铁素体相变而看不到有贝氏体相变的发生。并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贝氏体转变温度趋于降低,贝氏体的形貌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含钒中碳钢变形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用膨胀法结合金相以及硬度建立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结果表明:该钢的奥氏体化温度为920℃.当连续冷却速度小于2℃/s时得到的组织为铁素体 珠光体,大于2℃/s时出现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可把2℃/s作为轧后控冷的临界温度.这就为制定含钒中碳钢加热制度和控冷工艺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运用G1eeb1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柱状硼铜(USIBOR1500P)进行热拉伸试验,研究高温下热成形硼钢的变形抗力。首先将试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再以40℃/s冷却速率降到950~550℃,分别以应变速率为0.01、0.1、1/s进行热拉伸试验,获得应力一应变曲线。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成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应变速率对高温成形件的影响,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高温下的本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成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较为敏感,变形抗力随着成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变形抗力随着变形程度、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