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张勇 《现代企业教育》2008,(18):184-185
如何适应教育转型的新形势,提高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始终是新时期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分析了人本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从教育制度、队伍建设、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强调了贯彻人本理念是加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新型院校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赵竹 《考试周刊》2015,(48):16-17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应遵循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适度、能力本位、实训主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改革操作要领是:弘扬以技为本的课程理念,彻底改革传统课程的结构序列,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根本特色,整合与创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围绕课程,硬件建设也要围绕课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的设置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首先,课程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载体,它集中地、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的要求,国家的教育方针、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其次,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教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评价,也都是以课程及其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的。因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多年来,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传授…  相似文献   

4.
课程问题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与实施,不仅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理应成为实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大约经历了一个恢复与形成、调整与提高、发展与规范、整合与升华的和合过程。通过对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始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始终保持与党的中心任务一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重在育人"的科学理念;始终体现继承与超越统一和发展的和合过程。其目的是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之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始终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澳大利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主特点是课程理念坚持"以儿童为中心",课程目标关注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课程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和灵活性,课程设计注重生成性和持续性。同时,课程设置还呈现出缩减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整合、重视多元文化和统一课程标准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大约经历了一个恢复与形成、调整与提高、发展与规范、整合与升华的和合过程。通过对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始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始终保持与党的中心任务一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重在育人”的科学理念;始终体现继承与超越统一和发展的和合过程。其目的是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之发展。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7,(5):131-13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助于系统化、专门化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厘清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内涵,分析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探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意义,探究在我国中小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刚刚启动 ,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型 ,因此 ,以国外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参照系是必要和有益的。尤其是许多发达国家根据现代需要不断对本国师范教育实行改革、调整 ,其教育课程设置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成熟化。本文通过对中外高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比较 ,揭示了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弊端 ,提出高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措施 ,概括地说 ,就是大力改造教育课程的设置 ,从而突出高师的师范性 ,为面向 2 1世纪培养高质量的师资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设置通识课程是独立学院顺利开展通识教育的保证,文学类课程在通识教育有重要地位,以广东某独立学院为例,分析其文学类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点,指出文学类课程应当以核心课程为主,设置少量选修课程,推动优秀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还要用多种方式营造通识教育大环境,不断促进通识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李兵 《辽宁高职学报》2013,(9):53-54,58
高等职业教育须始终突出其职业性。在课程设计上,要使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使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在实训场地建设方面,要使软硬件环境尽量与实际工作环境贴近。围绕职业需求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对推动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质量,自考助学一直都是我国成人教育界争相研究的问题。回顾和梳理三十多年来的相关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制度建设、机构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建设、助学手段和助学模式以及助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自考助学研究应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视角的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研究取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地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地磁学”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该课程被我校列入2007-2008年度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与改革,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必须不断积累改革经验,逐步完善改革成果,为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持续源动力。  相似文献   

14.
赵慧臣  何琦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64-68,58
伴随不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不同课程形成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反思目前的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可以发现:已经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关注课程体系问题;注重课程模块的组合,课程关系有待强化;提供更多课程选择,学习应用有待提高。从理论角度看,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应该以协同进化为内在目的,以优势互补为重要方式,以竞争升华为路径选择。在实践开展中,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应该面向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引领课程群建设;应用协同理论,指导课程群建设;构建互补体系,开展课程群建设;实施科学评价,优化课程群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始终是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核心主题。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和示范中心建设目标,在多年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经过5年实践,构筑了适应大类招生和培养、多层次需求及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实现了在一级学科层面上为大类学生开设化学实验,实现了理、工、农、医相互融合的化学实验平台选课。基础性实验教学中"规范与创新"并举,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与研究",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逻辑主线。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关键是最终落实到课程上。针对专业课程改革运行机制不健全、知识体系与岗位要求不融合、企业人员与高职专业教师不融合以及评价结果与专业课程改革优化不融合四方面的问题,从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依据泰勒课程理论,在借鉴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以前传统课程方案的弊端,探讨了物理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阐明了新版物理学课程的特色,指出了新版物理学课程建设的措施,即加大植入课程的研发力度,极力推进实践课程的建设,增加综合素质课程和选修课的比例,提出了课程建设要适应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要适应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展示了创新课程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来从战略上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近20年来我国在线高等教育课程及其平台建设,与世界在线高等教育课程的发展节奏基本保持一致,且起点较高,但在学科类型、课程提供主体、课程语言、教学形式和课程共享性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差异。就国际影响力而言,我国在线高等教育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在线课程开发缺乏全球化视野,课程内容及质量国际吸引力不足;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机制不灵活,世界范围内传播效率不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开展国际在线教学动力不足;在线教育缺乏质量标准和学分互认体系,国际认可度不高;高校内部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规划;多方协同推进,打造中国品牌;引领标准建设,拓展国际空间;打磨专业团队,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始终对通识教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自2006年推出以来,发生了诸如课程量、开课院系分布以及主讲教师职称等多方面的变化。核心课程实施六年来,有"得"也有"失",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经典性,有别于传统的公共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理念上出现了"混乱",课程量上的不足难以确保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课程内容缺乏跨学科性,课程评价向"学分制"妥协,课程实施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地质学基地班课程体系是地学理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基础上, 提出以本-硕连读、强调课程基本结构为特点的基地班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前瞻性、能动性和特色性原则, 有效地化解了学时有限、开课容量不足、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难以把握、外语教学不能满足语言能力需求等矛盾。本次课程体系改革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课程基本结构定量化研究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