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与考古等方法,分析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教育训练、管理、竞赛、传承与交融等问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教育训练存在官学与私学两种形式,并且随着社会进步其训练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出现了专业运动团队,从元代开始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北方少数民族在借鉴汉族做法的同时,也制定了适合本民族体育竞赛的规则。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生产实践、民俗、军事活动、宗教活动等途径传承,其交融主要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具有互补性、民族心理感情和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依附等因素影响;广泛的民族分布和各异的民俗风情、民族纷争与融合以及稳定的政治局面是交融的基础;交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体育文化的认同性和排他性、借鉴性与创新性、运动项目由生存技能性与军事实用性向娱乐消遣和健身性转变,具有专业化与大众化的互动性、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在促进民族交流和团结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射、赛马、角力等项活动,最初是在其游牧经济基础上发展的。其入中原后,因受汉族农耕经济的影响,生活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用于狩猎和骑战的骑射等渐趋式微,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普遍存在于岁时节日和宗教礼仪活动中的体育内容,则因其民族习俗的因袭力,承袭至近、现代。在其历史发展中,又不断吸收了中原汉族社会诸多体育内容,并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近、现代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是在承袭古代北方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体育的本质是文化,但不一定是文明.第三种历史观认为,游牧民族创造体育文化,而农耕民族贬抑体育文化.体育起源于游牧民族的野蛮,衰退于农耕民族的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出现在欧洲,因为欧洲是游牧文化传统,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谨遵农耕文化传统.体育的渊源与文明之间的对立决定了体育与文明之间存有隔阂.城市的诞生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了相似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诞生了相似的更高级的需求,体育与文明之间的隔阂才在城市文明中得以弥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为手段,分析了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存在特征以及形成的归因,旨在对未来漠南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承袭提供理论借鉴。结论认为:漠南地域农耕武术文化呈东西贯穿的带状分布特点;其成因是历史移民导致的文化传播;其宏观格局是由区域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环境决定性,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各自所秉承的文化独立性,以及区域内商贸、戍边重镇分布的历史传承性等因素综合作用造就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广泛的地理区域内有多种武术流派存在和发展,而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是中华武术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本质存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养身之道与精神取向。雁北地区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接合部,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雁北地区的武术流派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能为厘清中华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微观视角下的佐证,从而对武术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岩画中的原始体育文化是宁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贺兰山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这里曾是游牧狩猎文化的故乡与乐园,又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主要传播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所形成的文化特征,构成和孕育了贺兰山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可能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史前陶器的丰富多样性,源于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古中国幅员广大,有高山、丘陵、平原、湿地、草原、沙漠,各方的水土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陶,中国的史前陶器是由方方面面的陶器组成的。居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民族即汉人的对抗、战争,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其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也对北方地区史前陶器的面貌产生过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昕中 《收藏》2014,(10):130-131
东天山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种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渐次形成,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这里,与草原游牧文化逐渐融为一体。这里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和蒙古族,还有一部分半农半牧的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9.
张昕中 《收藏》2014,(19):130-131
东天山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种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渐次形成,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这里,与草原游牧文化逐渐融为一体。这里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和蒙古族,还有一部分半农半牧的维吾尔族。他们都  相似文献   

10.
明朝的抗倭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分析了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明朝的抗倭战争促进了中原武术和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融合;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同时对武术的理论体系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传统武术文化区域的多样性。依据物质生产及其技术体系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将传统武术教育区域分为以农耕经济文化背景为主的传统武术教育区,及以游牧经济文化背景为主的传统武术教育区。农耕区域的传统武术教育以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武德教育为核心;游牧区域的传统武术教育自少儿开始,与生产教育合二为一,不受礼仪的束缚,以部族方式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许多的灿烂文化,有些民族文化已被国人给遗忘,有些民族文化已超越民族的界限,被其他民族发扬光大.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武术,却能长久不衰的屹立于中华历史几千年,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提及武术,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其外在形式,而往往忽略其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以兵家、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精髓为背景,挖掘传统武术的魅力,从而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尽中华儿女微薄之力,同时希望中国的传统武术家能够引领我们的民族传统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列强入侵粉碎了中华天朝的神话,武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失利使洋务派重视洋枪洋炮。洋务派对传统武术的再认识为传统武术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习武者把传统武术中的道德文化带进了早期的军事工业,与传统行会中的师徒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中特有的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5.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汉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统一的国家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外对内的战争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则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先秦的侠客遗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尚武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经历了军阀割据、政治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以及连年战火的三十八年,此间中华传统武术被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凡事萧条的当时表现了勃勃的生机。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重要内容,武术组织,中华传统武术动作与西方"兵式体操"相结合,武术比赛的嬗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休闲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休闲常常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养生延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儒、道及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内涵着丰富的富有人文关怀的休闲思想,与休闲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在休闲体育兴起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理应成为人们运动休闲的一种方式。文章旨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起点,挖掘武术内涵的休闲文化,丰富武术休闲理论,以期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武术体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技术与道德的和谐与统一。文章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对教育学、体育学、哲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和论证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地位、作用,阐述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把中国传统武术与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创新,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少林拳与巴蜀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目前流传在四川地区的少林拳受到巴蜀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风格特点与技理已有所适变,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林武术。诸多史料和事实说明,少林拳在巴蜀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巴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