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世纪内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伟大战略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而科技人材的培养,基础又在教育.因此,建立一个与四个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是绝对必要的.马克思早就指出过:“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654页)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使我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变革社会条件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教育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中等教育,它的结构、体制应如何改革,使之与变革社会条件的要求相适应,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3日,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文汇报发表题为《要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文章。何东昌在文中写道,“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做到使人才的培养大体是有计划的。计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教育应该走这样的轨道:“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个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与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相协调;一个是内部  相似文献   

3.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进程,未来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整体性变革和制度创新,这需要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改革的重心仍然是体制,通过改革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在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考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坚持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必须“三个面向”的核心和基点。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和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计划。”(《邓小平文选》第105页)调整、发展和改革我市中等教育,从宏观看,关键在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积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一个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重要标志。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有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是带有全局性的基本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合理的专业结构,对于有计划地培养专门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这是衡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建国以来,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面临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教育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必须适应这种转换。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要求建立回归教育制度,网络科技的教育应用要求改变学习形态,并有效调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变入学方式,放宽入学条件,调整课程结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教师的角色与观念。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面临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教育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必须适应这种转换。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要求建立回归教育制度,网络科技的教育应用要求改变学习形态,并有效调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变入学方式,放宽入学条件,调整课程结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教师的角色与观念。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教育激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非常必要,但目前无论从社会外部环境、人员选用制度,还是在业绩评估方法、报酬制度、激励方式等方面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外界条件,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和教育人员的心理需要、个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激励机制,以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规划》指出,我国今后15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伍,使教育发展与未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规划》提出:”九...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现象及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改革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高等学校仍是一盘尚未走活的棋。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改革与高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旧的高等教育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科技、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它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根本…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包含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因素。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相适应,促进人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上述教育共同的本质属性,但高等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曲翼 《辅导员》2010,(14):73-7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创新,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也要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我们需要研究今天有哪些制度阻碍着教育发展,怎样排除这些障碍,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才能使教育和科学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环节和战略重点,那么就需要理解邓小平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即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本文就等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一定要以教育为条件,如教育不为经济培养人才,经济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也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相适应;必须处理好经济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大教育投入。邓小平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如何根据生产和需要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使生产发展的方向、结构和规模与广大群众的消费需要相适应,搞好综合平衡,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这是我们在计划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所讲的生产,是指社会第二部类生产,即消费资料生产;需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包括生产需要。一、生产和需要的“直接同一性”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发展教育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规模不能超过国民经济承受力,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平等竞争的条件下,使教育归入了商品经济运行的轨道。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其商品属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一体化是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产学研一体化的视角来看 ,在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同时 ,探索 2 1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需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发展战略 ,对科研创新 ,尤其是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 ,进入 90年代后 ,经济增长明显减缓 ,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制度的建立 ,是美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日本经济萧条现…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反思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按规律发展。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双.的核心是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理性反思,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回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调控,调控手段单一、过程直接、效果不佳,使得高等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调节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经济,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优秀企业家的成长需要社会、市场、激励、约束以及企业家自身素质等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