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故事的新鲜感“龟兔赛跑”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听多了就感觉没意思了。写故事也一样,写别人常写的事,没意思。作文要有“新鲜感”,好比早上去菜市场买菜,新鲜的蔬菜,看着舒服,想买。故事亦然,新颖的,别具一格的,总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学校举行作文比赛,主题是“关爱”,学生的文章收上来翻阅——《妈妈的爱》《老师的爱》《来自同学的爱》……单看题目,就觉得俗,没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正>年幼时,我们爱听故事;长大了,我们学写故事。学会记叙动人的故事是提升叙事能力的本领之一,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使用。交代要素要清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叙事时只有点明了这三个要素,才能使读者信服。应简洁地交代故事的“起因”,具体地叙述故事的“经过”,合理地说明故事的“结果”。记述事情时,可以边写边问自己:事件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事件因何而起?涉及的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事件结果如何?这样一步步追问,就能清楚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了。  相似文献   

3.
1.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勤于读书的饱学之士。爱读书是我国几千年最持久的时尚和传统。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似乎我们正越来越远离这个传统。阅读真的成了蹩脚的“丑小鸭”,只能悄悄地躲在一旁,目视着忙碌的人群在闲暇时光“扑”向网吧,驰骋在棋牌桌、麻将桌和酒桌上,沉迷于卡拉OK和电视机旁。今天的许多在校学生不爱阅读,也没时间阅读。中小学生功课太多,家长把阅读看成是读“闲书”,班主任也全力“围剿”课外书。书店里最畅销的是考试辅导用书。在校的大学生,也不爱读书,谈情说爱,上网冲浪,成了他们的主要课余生活。许多青年读者即便阅读,也是对各类轻松的情调美文、生活小品文和传奇故事趋之若鹜、情有独钟。尽管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尽管我们正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但学生不爱阅读,也不会阅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5.
图画故事是幼儿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类,它以图文合奏的方式讲述故事,深受幼儿喜爱。与文字故事及影视作品相比,图画故事有着独特的“召唤结构”,此结构主要体现在图画语言、细节以及结尾等方面。“召唤结构”不仅使幼儿读者获得阅读的主动权,同时也使其获得与成人平等的阐释文本意义的权利。在成人与幼儿读者的对话中,文本意义得以更好的诠释。另外,“召唤结构”亦对幼儿观察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锐 《山东教育》2005,(11):11-12
人人都爱听故事,特别是青少年,天性就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很多故事的寓意很深刻,如果在班会中能选择好故事,让“故事”说话,借故事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效果当然要比冗长乏味的论说好得多。  相似文献   

7.
李润森 《班主任》2004,(10):35-36
“爱”无处不在。大至社会,小至家庭:广至一切社会活动,狭至具体的穿衣吃饭,都受“爱”的左右与制约。“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父母爱子女,他便会为子女辛勤劳作而无怨无悔,才有了这息息繁衍、芸芸众生的世界;学生爱学习,他就能以苦为乐、废寝忘食,由此而演绎了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的故事;志士仁人爱祖国,为了祖国的利益,他们能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所以才出现了董存瑞、黄继光、江竹筠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就是“爱”的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祝福》开首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多有同志以为难解。今试诠之于下: 《祝福》的故事发生于“旧历年底”,祝福的时刻既说“旧历”,自然是针对“阳历”而言,而规定过“阳历新年”,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第一句不但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而且又告诉了读者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中国读者,大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不过,大多数读者是从外国童话或芭蕾舞剧《灰姑娘》中,熟悉这位聪明美丽而又勤劳善良的少女的。或者说,大多数读者熟知的,是一位碧眼金发的洋小姐。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各自的灰姑娘故事。光是欧洲,各种类型,大同小异的“灰姑娘”故事,就有几百种之多。中国也有自己的“灰姑娘”。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来沉》中,有一篇题目为《叶限》的就是一个中国型的“灰姑娘”故事。试看这篇小说的涯略:少女叶限,勤劳善良,秀外慧中。不幸生母与父相继早亡,遭后母虐待。叶限…  相似文献   

10.
教材链接 人教版&#18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写作主题:我爱我家 提示: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乐园。通过“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来发现亲情之爱:平心静气地看待“妈妈的唠叨”.让爱洋溢在家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故事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故事以人物、情节和悬念为支柱,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所蕴涵的哲理和道德寓意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方面受到熏陶;不同的故事类型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信息,能帮助学生更深刻了解本国和世界的文化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本文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爱表演故事”的心理特点,就运用故事进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讴歌师生至诚至爱的颂歌。我们说,单“相思”也是一种爱,但毕竟不完美,缺乏诗意,只有彼此相互的爱才能构成爱的完美、爱的整个世界。文首以肖像描写给读者描绘出一个比拿破仑还矮几厘米、小眼睛、厚嘴唇的标准的“丑”男子,一个罕见的“丑”老师。作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史传统 《教育》2011,(8):43-43
2010年6月,北京流传一个感人故事——“祝福中国,爱传百城”。当时,全国上面家新闻媒体先后对故事主人公进行报道,社会为之轰动。她名叫李姗殷,是~个普通家庭年仅12岁的小女孩。她计划走遍100个城市,为贫困儿童们祈福,用募集到的善款和爱心,为贫困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李姗殷如愿把她的爱传递到了100个城市。今年3月30日,她因此参加了在星光影视园盛大举行的“完美爱心号——201l公益中国企业家明星慈善夜颁奖典礼”,并获得了“最佳民间公益爱心奖”。  相似文献   

14.
“革命英雄传奇”是新中国时期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革命历史小说,其人物类型、叙事结构脱胎于“陈旧”的“中国故事”.它通过对某些原型结构的置换和转化,创造出大众读者熟悉的语境,使得“革命主题”得以传播和普及.革命英雄传奇如何置换“中国故事”的原型,并将新的革命主题植入其中?在试图克服革命立场和旧的趣味之间的矛盾时,采用了哪些策略,其效果如何?论文通过对“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的人物和结构的分析,尝试探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现在就自己多年班主任的经验,浅析一下自己对严、爱、恒的理解。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持之以恒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探究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红船领航,开天辟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革巨轮,扬帆起航”“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百年华诞,不忘初心”“邱少云烈火中永生”“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德校区第二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出现的场景。践行陈鹤琴“活教育”,打造红色“新课堂”,将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与运动会开幕式巧妙整合,真正凸显立德树人,是上德校区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的智慧探索。  相似文献   

17.
康乃馨     
文章以一枝“残破”的康乃馨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感情深沉而不做作,用简单的文字和故事表达了“爱不会有残缺”这样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轻易感受到作者的乐观与开朗。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亲历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次单元检测中,有一个根据注音写词语的题中,考查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在批阅过程中,他发现一位同学在该成语的注音下面写出了两个词语——“爱屋及乌”和“爱吾及污”。“爱吾及污”?我在为学生的创意叹服、叫好的同时,不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幸运之窗”,把爱献给“帝王”──因为没有“您”,就没有“我”亲爱的读者,过去年一年,在编辑寄语里,总是“我”说“您”听。现在,我们想让“您”说,“我”听。质量是“我”的灵魂,读者是我的“帝王”,“您”的参与是“我”成功的保证,所以请您赐教。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同事聚会上,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亲历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次单元检测中,有一个根据注音写词语的题中考查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在批阅过程中,他发现一位同学在该成语的注音下面写出了两个词语——“爱屋及乌”及“爱吾及污”。“爱吾及污”?我在为学生的创意思维叹服、叫好的同时,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爱‘吾’及‘污’”映射了学生的心声与渴求。赢取师者的赏识是源自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企盼。让每一个学生都信心十足地获得充分发展是现代教育对为师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学生作为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日常生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