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少林衣钵真传》五卷本,是七星螳螂拳拳谱,今录出部分内容,供螳螂拳爱好者学习研究。短打十戒一、强横无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逢蒙之事可鉴也二、求教不诚者不传三、不传则已传则或多或少必用真实手法勿执外道以欺人  相似文献   

2.
杨杰 《精武》2009,(8):59-60
上海不仅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众多武术汇集之地。自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举办了国术比赛以后,随着各地武术家来沪,许多拳种由此而扎根于上海。目前上海流行的拳种(笔者亲见)有山东查拳、十路弹腿、十二路精武谭腿、华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花拳、沧州六合拳、少林大红拳、少林腾云门、少林心意门、少林十三抓、关东拳、太乙门、蜀中松溪内家拳、  相似文献   

3.
莱阳裔人 《精武》2007,(11):40-42
螳螂拳在清初由王郎创立,此说现已成定论。武术界人士在所能见到的清以前武术方面及其相关的书籍中,都没见螳螂拳的蛛丝马迹。乾隆时出现了关于记载螳螂拳的《罗汉行功全谱》,咸丰五年被篡改后,称谓《少林衣钵真传》(又称《短打秘钥》),谱中载有十八拳家,末家即是"王郎的螳螂总敌(揽)",今考此为王郎创螳螂拳说法最早的来源依据。所谓《少林衣钵真传》,原名《罗汉行功全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升霄道人著。螳螂拳的创编及流传,多赖此书著者,了解此书谱才能阐明螳螂拳史源。下面逐一考述。  相似文献   

4.
田雨时 《精武》2011,(1):85-85
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福居、升霄道人等辗转传到著名螳螂拳家李之箭("快手李"),李之箭首传山东福山人王永春(字云生),继传山东安邱人王少飞(字云鹏),王云生、王云鹏各有所传。  相似文献   

5.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6.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7.
“烟台国际螳螂拳表演赛”于1993年9月1日至5日在烟台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西班牙、阿根廷、德国、中华台北及国内的13支代表队的16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由烟台国际武术推广中心、烟台国际螳螂拳联谊会举办的国际性武林盛会。 大会共进行了3场比赛,运动员们分别参加了传  相似文献   

8.
大连活跃着许多拳种,秘踪、燕青、螳螂、地功、通臂、少林、太极拳等各呈现纷彩,其中尤以螳螂拳流行较广,习练者甚多。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公园、广场都可以看到习武者的身影,他们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或集体聚精会神地练习螳螂拳的基本功。在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近年来,在国内各种武术比赛中,一些练习螳螂拳的选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苗福盛,辽宁警官专科学校教官宋修田,日合资企业经理刘文玉,大连中国商检局潘军等,多次夺得赛会中金牌的优秀表演奖,大连的螳螂拳以它的较强实战性引起国内武坛的注目。 大…  相似文献   

9.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相传,明末清初志士王郎,反清兵败后,到崂山华严寺中出家,法号“上善下和”。他后来成为本寺院的第二代方丈,并首创螳螂拳法于华严寺中。 螳螂拳经数传,日趋完善,后来由莱阳县小赤山村人李秉霄承其宗法;此后,螳螂拳便植根于莱阳,八代繵递至今,代不泛其人,即现在之“太极螳螂拳”,亦有称其谓“梅花螳螂拳”的,皆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11.
张学山 《武当》2011,(12):41
少林洪拳源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拳谱载:"打遍天下第一家,太祖功夫最可夸,大宋皇帝赵匡胤,少林寺里传秘法,十八绝技第一先,古刹练至金銮殿,若问此拳名和姓,少林洪拳传于他。"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未成就大业之前,曾出家到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学习正宗少林拳法,历经多年苦练,颇  相似文献   

12.
丛万珠 《武当》2024,(2):42-44
<正>“七星螳螂拳之三十六式双手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属由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分支七星螳螂流派。它是由王郎的再传弟子林景山(山东莱阳人)传给弟子胡永福(山东莱阳人),后传给第三代弟子王清纲(山东黄县人),而后传第四代弟子辽宁大连金州人张林(字佑富),张林传给第五代弟子丛万珠。现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螳螂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太极梅花螳螂拳实属梅花螳螂一系,因其内外兼修,劲力刚柔并济,手法以圆转缠绕的弧形居多,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以太极梅花螳螂拳称之,并有歌曰:内运太极贯中气,外走梅花七星道。  相似文献   

14.
陈世钦先生《螳螂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探讨》(下称《探讨》)一文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关心螳螂拳这一拳种渊源的读者的关注。对陈文中关于“于七即王郎”一说,则见仁见智不同。笔者对螳螂拳起源问题知之虽少却素有兴趣,对《探讨》文中涉及的个别问题略有思考,不妨提将出来,与陈先生及同好者商榷。  相似文献   

15.
车星辰先生,祖居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先生自幼嗜武,从八岁起即自习武术基本功,14岁起正式投拜魏世荣、邓玉涓等毅位民间拳师习少林一脉之八门拳棍。及长又随峨嵋剑派功夫之甘肃传人李洪生、张庆勇等人习峨嵋内功、内功拳剑、点穴按跷等艺。后随山东螳螂拳与洪传陈式太极拳传人方  相似文献   

16.
崔光磊 《精武》2005,(6):38-39
宋子德(1855—?),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太极螳螂门一代宗师,因在家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他早年习猴拳、长拳,艺成后,在莱阳设馆授徒。因慕梁学香螳螂拳之名,遂资助姑舅兄弟姜化龙从梁学香先生习螳螂拳术。姜习成后,再回莱阳依原样传于宋子德。由于宋子德自幼习文,且有长拳功底,所以演习螳螂拳文理清晰,深得姜化龙赏识。  相似文献   

17.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追捧的熟点,随着螳螂拳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螳螂拳理论研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视角入手,分别对螳螂拳的历史沉淀性、流变性及活态传承性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历史文化与螳螂拳形成和发展的联系,为螳螂拳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  相似文献   

19.
《精武》2009,(1)
七星螳螂拳名家邵景福简介邵景福,徐州市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徐州七星螳螂拳馆馆长,徐州市青少年宫武术、散打总教练,七星螳螂拳第九代传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辅导员、国家二级武术裁判。邵景福自幼练习武术、摔跤,兼习拳击,得到著名武术家、七星螳螂拳第八代传人臧思勤先生真传后,他闻鸡起舞、潜心研习螳螂拳技法二十春秋,  相似文献   

20.
石民琦 《精武》2006,(6):52-53
螳螂拳发源并盛行于山东烟台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炳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子德以及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人。其中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 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尤其是崔寿山先生作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