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万珠 《武当》2024,(2):42-44
<正>“七星螳螂拳之三十六式双手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属由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分支七星螳螂流派。它是由王郎的再传弟子林景山(山东莱阳人)传给弟子胡永福(山东莱阳人),后传给第三代弟子王清纲(山东黄县人),而后传第四代弟子辽宁大连金州人张林(字佑富),张林传给第五代弟子丛万珠。现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关于螳螂拳的形成说法多 种,一说是南宋人王朗所创;二说 王朗创拳约为明代;三说是明末 清初人王朗所创;四说是螳螂拳 由明末陕西淳化县人王朗(王文 成)所创……纵观武术史籍,说明 末清初者较多。另外,还有传王朗 字孟熹(1607~1702),山东烟台 栖霞人,系明朝武举,著名的农民 起义领袖。 因起义失败 被清兵追 剿,而后出 家。字通澈, 法号善合, 螳螂拳由他 首创。 相传工 朗幼年好 武,曾到河 南少林寺学 艺,后来,因 清兵火烧了少林寺便回了老家山 东。回山东后他虽苦练武艺,总因 身材矮小与师兄弟交技屡屡失 败,…  相似文献   

3.
霍瑞亭 《精武》2011,(1):85-85
少林螳螂拳也称少林罗汉短打螳螂拳、通臂螳螂拳、九字螳螂拳。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经福居传至北京白云观道长闫万修。闰万修承其衣钵传至恩善耆、后有沧县城东大白头村(也称大白兔村)杨俊谱。他跪拜恩善耆为师得全部螳螂拳技艺并创立福顺镖局课徒授业。杨俊谱一生传人扬名者甚多,众多弟子当中以其子杨进元、以及杨德清、杨德符、杨德玉,  相似文献   

4.
螳螂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螳螂拳象 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 纵擒打动作而得 名。据传为明末清 初(亦有说南宋) 山东即墨(亦有说 山东烟台)人王朗 所创,世称北派始 祖。发自崂山,遍传山东,如今已流行 全国及东南亚国家。 该拳流派颇多,按其劲力特点可 概分为三类,即硬螳螂(尚刚)、软螳螂 (偏柔)、综合螳螂(刚柔并重)。硬螳螂 以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为代 表,着重快、变、刚。打法讲究一招多 变,招招相连,如“连五垂”、“一吐五梅 花”等;手法有勾、搂、刁、采、劈、滑、 缠、挂、崩、挑、弹、压等,以刁、采、弹、 崩为主;步法以…  相似文献   

5.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6.
关公     
关法 《上海集邮》2011,(6):14-16
关羽(?—220)(10—510105—13—0300—023,图1),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为人刚正不阿,恪守忠义,智勇双全,被尊为"关公",崇为"武圣"(牡丹图邮资加印片,图2)。  相似文献   

7.
郭荣浩 《精武》2010,(8):12-12
螳螂拳以其象形取意、刚猛矫健、敏捷精巧、着重实战的鲜明风格而闻名于世。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王朗自幼习武,因见螳螂捕蝉而创出螳螂刁手,再糅合当时北方流行的十七家拳术手法精髓而创出螳螂拳。  相似文献   

8.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9.
姜启明 《收藏》2011,(2):58-59
清代画学巨著《国朝画征录》中列山东书画大家四人,分别为法若真、焦秉贞、冷枚、高凤翰。其中法若真以其才高位显、画笔卓绝而名冠清初画坛,推为"山左第一"。法若真(1613~1696年)字汉儒,号黄石,别号黄山、黄山衲、小珠山人等,山东胶州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官浙江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他少时即具异才,诗文俱佳,继而浸淫六艺,博通经史,有"海内词坛尊宿"之目。  相似文献   

10.
崔光磊 《精武》2005,(6):38-39
宋子德(1855—?),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太极螳螂门一代宗师,因在家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他早年习猴拳、长拳,艺成后,在莱阳设馆授徒。因慕梁学香螳螂拳之名,遂资助姑舅兄弟姜化龙从梁学香先生习螳螂拳术。姜习成后,再回莱阳依原样传于宋子德。由于宋子德自幼习文,且有长拳功底,所以演习螳螂拳文理清晰,深得姜化龙赏识。  相似文献   

11.
《少林衣钵真传》五卷本,是七星螳螂拳拳谱,今录出部分内容,供螳螂拳爱好者学习研究。短打十戒一、强横无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逢蒙之事可鉴也二、求教不诚者不传三、不传则已传则或多或少必用真实手法勿执外道以欺人  相似文献   

12.
张道锦 《中华武术》2000,(11):34-35
螳螂拳的承传有所谓“字诀”,这些字诀是螳螂拳防御手法应用的总纲,也是螳螂拳拳法理论的骨干,对于螳螂拳学习者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虽然各个支派的字诀不尽相同,但是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张朝阳 《收藏》2012,(4):28-32
梁(山献)(1726~1784年),字闻山,号松斋、断砚主人。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四年任湖北巴东县知县,乾隆三十六年回籍。在寿州主持循理书院达十余年。工书,与梁同书、梁国治并称"三梁",与孔继涑并称"南梁北孔"。为清乾隆时期代表书家,著有《承晋斋积闻录》。《清史稿》有传。大凡书画家,因喜...  相似文献   

14.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15.
石民琦 《精武》2006,(6):52-53
螳螂拳发源并盛行于山东烟台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炳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子德以及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人。其中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 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尤其是崔寿山先生作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6.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十三棍僧之魂,作为少林寺的大师父,佛法深湛,武功高强。他是山东竞技武术之魂,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带领山东队成为全国的“老大哥”。他是当代螳螂拳之魂,作为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他的螳螂拳开合纵横,挥洒自如,拳势雄浑,独开一脉。著名武术家、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原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于海先生,于2023年1月16日11时30分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81岁。他的去世,是武术界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杨杰 《精武》2009,(8):59-60
上海不仅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众多武术汇集之地。自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举办了国术比赛以后,随着各地武术家来沪,许多拳种由此而扎根于上海。目前上海流行的拳种(笔者亲见)有山东查拳、十路弹腿、十二路精武谭腿、华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花拳、沧州六合拳、少林大红拳、少林腾云门、少林心意门、少林十三抓、关东拳、太乙门、蜀中松溪内家拳、  相似文献   

19.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12~14日,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走进螳螂拳故乡山东烟台,在芝罘美丽的海滨展开螳螂拳全国选拔赛。《中华武术》杂志记者随《武林大会》节目组一起飞赴烟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