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价值创新的。这种"创新"的根本点在于:它预示了由工业文明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将会存在一个生态文明时代。其根据既是"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切入点而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理论结晶,又是当代工业文明面临生态危机却难以自我克服,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解决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实现的现实使然。据此,"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生产方式上,它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协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摈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它强调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使劳动重新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并与闲暇一起变为同一过程的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从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生活基础。在文化价值观上,它强调只有根据生态文明的生态理性来约束工业文明的经济理性,并使后者从属于前者,人类才能在文化价值观上克服生存方式的"合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生态理念。生态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邓静秋 《新闻世界》2013,(4):230-231
20世纪以后,面对资源匮乏与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又重新开始反思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生态议题再次成为人类发展的重点议题。本文以日本生态动画为对象,探讨与反思生态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对中国生态传播和生态价值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颖 《大观周刊》2012,(43):24-24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曾起过重要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和自然矛盾。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不一,生态哲学对其作出一定的批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对人类中心主义作出认真的分析,在现代生态哲学的指引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线性历史观是主流传播学和美国现代化理论所植根于其上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设计,与西方中心主义、城市中心主义同构为一套话语系统。其深层意涵和理论表达都意在规训和误导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限制后发国家对非西方的另类发展道路的想象和探索;进而消解全球多元文明价值观,确立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文明”的永久中心地位。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必须具备突破线性历史观的意识形态自觉,在中西方文明碰撞交流的跨文化视野中确立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实践为社会历史坐标的理论主体性;从融入并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中华文明进化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掘问题意识,实现理论创新;进而致力于构建平等平衡的全球文明发展生态,在推动消解线性历史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中解构其话语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受到哲学思潮、生态现实的影响,“生态”意涵的变化也实现了以生态论为视点的媒介观变化。媒介环境论以媒介构成主义将媒介环境视为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观认为“生态=环境”。生态批评论主张以后人类主义立场审视生态,即“生态≠环境”,区别于环境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生态是系统论视角主要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过程;由此衍生的生态媒介研究对媒介物质技术性的强调深化了对媒介-生态关系的认识。“生态媒介论”延续了后人类主义的立场,认为生态是动态互联的媒介,这一媒介观对重新审视媒介技术性、非类人化智能、媒介世界主义等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家菖 《大观周刊》2011,(44):58-58
“生态人”以全人类利益和追求为基础,在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价值理念。它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否定,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思潮之一,而且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婧 《大观周刊》2012,(3):38-38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本文就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使得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更深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江可可 《今传媒》2016,(9):36-38
20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格局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制度自信同时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基本。制度自信并非凭空而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优越性,可以通过追溯至马克思生态思想以根究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吕长元 《大观周刊》2011,(15):293-293
生态文明是时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恩。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要与自然发生矛盾,我们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去建设.才能具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李娟 《大观周刊》2012,(20):18-19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艾米莉在《呼哺山庄》中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和禁锢.人类中心主义对环境的滥用和破坏,在维多利亚时代尤其突出。作者前瞻性的用男女间的和谐关系来完成文明与自然的重建.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3.
潘岳的又一力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是对事件的描述、现象的剖析,而是从人类的发展进程中,高瞻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深入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淑莉 《今传媒》2016,(6):43-44
广告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活动,是一种美的创造,它的第一性是功利性,因而当前广告中的生态美学主要应用在公益广告中,商业广告中的生态美学则主要是从属于功利性。为解决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问题,在广告的制作中,应认真进行生态美学传播的策划和效果评估,倡导在日常消费中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万瑞 《大观周刊》2013,(5):265-265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之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不同侧重的有大量的著书论说。本文通过对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的阐释,对“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在审美领域弊端的解说,旨在强调说明人与自然互为主体、平等交流、和谐。对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茭学领域,这样的要求,抑或方法无疑为自然审美提供了长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主要赞美自然和讴歌生命.本文通过研究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价值观,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对自然的责任、欲望批判、对人类的爱四方面表现其诗歌作品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遭受大自然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开始反思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健康权与动物生存权是并行不悖的,并且纷纷推出各种主张,本文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两个极端化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即"以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随后又提出笔者对未来动物保护立法的见解,希望能对动物保护能做出一点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郭若晞  杨晓民 《大观周刊》2013,(11):391-39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导引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之维.论文在探讨图书馆与生态文明的依赖性、原则性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的生态文明主要包括图书馆生态文化、制度生态、建筑人文生态及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大维度,并逐一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