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流民问题存在于古今各个时期,尤其是明代最为严重,这与明代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明代流民泛滥,尤其是河南等地,流民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影响。通过探讨明代初期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历史,结合河南流民出现的原因、规模、影响,对流民问题进行整体概括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流民问题对明代政治以及后代的影响,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流民问题自古有之,宋代尤为典型.造成流民现象的原因很多,自然灾害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宋代引发了严重的流民潮.宋朝政府出台各项有效措施对流民进行救助;同时还逐渐重视灾前预防,采取增加仓储、提前蠲免等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流民潮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流民问题并非明代所独有,但明代流民问题之严重则是史无前例的.明代流民问题中最令政府感到头疼的是荆襄、南阳流民,而来自河南的流民在其中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明代河南流民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政府对灾荒控制的不力,当明王朝无力提供食物以减轻饥荒时就发生了流民潮.流民最终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4.
西晋永嘉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成为东晋南朝流民的主要来源,但东晋以后流民仍源源不断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杂税,繁苛的徭役兵役,频频的战乱等等,使广大自耕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这也是东晋南朝时期流民源出从未止息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统治时期,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严控户籍、赈济安抚、生产自救、扩大土地资源、抑制土地兼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汉武帝解决流民问题尽管有些不足,但成效显著。汉武帝时期的流民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深刻地反映出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政治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6.
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是明朝流民问题发生的严重阶段。历来学者在研究明朝的流民问题时往往选择对这个阶段进行整体把握。然笔者仅从此阶段中的正德年间流民问题形成的社会背景,流民运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正德年间的流民问题浅析一二。  相似文献   

7.
16、17世纪英国流民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17世纪英国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出大量流民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流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圈地运动,价格革命,人口增长,解散修道院,解散封建家臣团,瘟疫和农业歉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圈地运动,16,17世纪英国的流民问题实质上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变革造成的,“与封建制度瓦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承西晋末年之乱,东晋南朝的流民问题格外突出。这些流民来源有二:北民南迁和东晋南朝内部流民。为解决流民问题,南朝政权或遣返流民,或赈恤灾民,或侨置郡县,或实行土断。流民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侨居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构筑了东晋南朝南方的安全屏障;北方流民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支撑性力量;流民也促进了门阀势力的壮大,巩固了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相似文献   

9.
因饥荒引发的流民问题,从历史上看,宋朝并非是最典型的。但是,对流民的救济与安置方面,宋朝的实践却是颇富成效的。举凡流民的临时收容、长期安置、遣返回乡、恢复生产等方面,都有较为得当的措施应对。从实际效果看,宋朝的经济性流民问题之所以不是特别严重,是与宋朝政府适当的救济安置措施分不开的。从功能上看,对流民的救济与安置,是宋朝社会控制的重要实践途径。两宋三百年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颇富成效的社会救济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个体小农经不起天灾人祸,特别经不起封建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经常破产。破产农民为求生存,被迫到处流浪。我国史籍称这些流浪农民为流民。流民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所以,流民问题往往成为封建社会兴衰的指示器。本文从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流民问题的某些差异来探讨流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2.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较少为学界关注的新英格兰、非洲、西印度间的三角贸易,还包括许多直接贸易渠道。通过大西洋贸易,西欧一些国家,特别是英法获得了巨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中心。而非洲和美洲,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却受制于大西洋贸易,日益沦落为世界经济的边缘。不过,在很大程度上由大西洋贸易和西欧经济强国自身经济发展要素机制所决定的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卷入大西洋贸易的西欧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还表现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内部的各自不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通过对中日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立大学变革事例的比较 ,及其与留学教育等相关历史现象的分析 ,揭示其背后对西方科学和技术取向方面的不同理解和选择 ,由此考察和观照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和缺失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早期道教的社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道教伦理以阴阳和谐的“天人合一”论为支柱,将建立太平世界作为它的治世理想,致力于个体的得道成仙,并以此来调节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早期道教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民众渴望安定和谐的朴素愿望,同时为人们提供精神安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明前期,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从外部视角来看,现代学前教育的重大特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的适切性和动力性,具有灵活性、变动性等独特表现。现代学前教育的适切性与动力性需要家庭和基础教育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作为其发挥作用的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关系网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一向为人所忽视。本文以近代早期英国为例,探讨亲属关系网络在商人经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积累资金、培训学徒、规避风险、垄断市场等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建立并巩固商业联系。亲属关系在商人经商中的作用表明,一定社会关系所产生的信任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种,辽河流域城市管理出现现代化趋势缘于1861年营口开埠。为了化解日俄独占东北的边疆危机,东三省先后开埠或自行开埠;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刺激了东三省经济发展,城市大量出现;航运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辽河流域城市化初具规模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管理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提供了载体。辽河流域城市管理早期现代化的标志是警察机构的出现与城市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它们初步具备了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城市管理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猎巫运动是发生在欧洲近代早期的一个历史事件。猎巫运动发端于教会对于巫术的迫害,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社会形势促其发展成为一场遍及欧洲,延续时间长达三个世纪的运动,它的实质是社会转型引发的痛苦的“痉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欧洲近代化之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