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军 《出版科学》2009,17(4):44-48
出版文化产生于人类的出版实践活动之中,是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整体性文化,是文化理论运用于出版研究的成果。出版文化研究拓展了出版学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我们对出版活动内在机理的揭示,是一个宏观的出版研究新思维。当前国内出版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需要运用新的研究范式予以弥补、加强。  相似文献   

2.
翁昌寿 《中国出版》2023,(18):16-24
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创新扩散,深度改变了数字内容供给侧结构,带来了人机共生、共创的数字创意生态重构与话语权再分配。文章以我国28家出版类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为研究样本,呈现AIGC创新在出版业扩散的路径、出版业采纳智能内容科技的实践与布局,由此进一步洞察在人类创意创作与人工智能生成所构成的新型人机关系中,智能出版如何做好价值判断与文化定位,并保有人类文化创意的“灵韵”。  相似文献   

3.
出版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使用出版技术将出版符号与出版载体相结合并获取相关成果。出版符号、出版载体、出版技术是人类出版的“三元素”。文章从出版“三元素”角度提出出版载体的外在形态拓展和内在价值拓展路径,出版技术的平台化、社交化、虚拟化拓展路径,出版符号的全息化、场景化、服务化拓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内容赋能、产业互动、线上+线下、耦合突破的出版业态拓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出版信息资源是构成出版物内容以及出版活动全过程所需信息资源的总称.由于出版是一个对人类文化信息进行积累和传播的行业,而且在出版生产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的信息给予支持,出版信息资源历来就是出版的核心资源.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学术话语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方向性延伸,也是数字出版学是否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章以话语概念沿革为切入点,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基于特定语境,承载和传递数字出版观念、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运用,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所指。进而就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内涵包括识别数字出版活动实践与研究成果、强调数字技术对出版活动的建构意义和反映数字出版实践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外延则包括时间维度的数字出版学术体系生成的阶段性言语,以及空间维度的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多维形态表达。该研究对推动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促进数字出版学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出版融合发展的应然之需,依据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理论,系统分析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的实然之境,认为以范式创新实现价值共创和去中心化重构出版生态是出版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文章以传统出版机构与新兴出版机构的价值共享为基点,基于区块链思维设计了资源共享价值共创融合出版范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分析出版数据价值的动因、机理和进路,推动数据出版的理论框架构建。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数据出版的动因在于供给新型生产要素、创新数据出版形态、形成数据治理新范式、催生数据出版新岗位;在梳理出版元数据价值、数字化价值以及数据化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出版业数据价值的媒介跃升与媒体融合、数据要素核心地位确立、出版数据要素加数效应走向乘数效应等演进机理;提出数据价值实现进路:以数据要素为理念,加快出版数据产品化进程;以内容数据为核心,积极构建出版数据中台;建立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出版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完善出版数据治理机制,提升出版数据治理能力;设立首席数据官职务,引领新生产要素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出版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出版,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比较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人类出版时间活动会产生出版文化,并且出版文化是文化理论在出版研究中的运用成果。本文对出版文化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建设绿色出版生态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出版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出版资源张辉冠一、出版资源的科学内涵出版资源是人类自然和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可定义为投入出版经济活动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广义的出版资源是一个系统结构,涵盖与出版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图书选题资源、出版物资资源(纸张、器械...  相似文献   

10.
出版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传播也随之出现新模式、新特征、新挑战。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和新鲜血液,同时也使传统的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出版活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优劣势、传播模式与规律,试图为传统出版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杨飞 《中国出版》2017,(13):25-28
在数字终端快速更新的当今时代,体育类图书出版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出版社只有积极应对,在其出版活动中增添数字元素,寻找数字化运营的新模式,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体育类图书出版事业的不断进步。文章以此为视角,在对体育类图书传统出版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数字出版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论编辑与出版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化世界的主要标志是以语言文字等符号构成的,能够存存和传播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知识运载系统,而出版活动正是人类文化世界的主要构成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出版结构的优化问题,就有必要研究人类文化世界的缔构者--编辑与出版结构形态的关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东 《出版广角》2016,(18):12-14
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文章通过对教育出版活动本质和价值的分析,并结合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深刻变革,指出未来教育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一是研发新型教材,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二是转变成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支持的教育服务商;三是从教育出版业向知识服务业转变.  相似文献   

14.
智能出版即以智能化的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发行的新型出版.文章分析了智能出版研究的"产业、治理"二元价值,提出了智能出版研究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的逻辑,重点评述了增强现实类、虚拟仿真类、出版大数据类、智能知识服务类等智能出版产品服务类型,并对智能出版产品服务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15.
出版精神是凝聚在出版活动中的主导精神,梳理并挖掘其内涵对于出版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新中国出版发展的历程中发现其精神特质,从三个层次论述出版精神应有的内涵,指出这三种精神对出版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在当前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继承而不应遗失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16.
出版投融资对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而当前,出版投融资活动存在着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投融资创新不足、投融资结构不合理、投融资效益不佳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文章围绕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出版投融资的资源整合、创新投融资的模式、搭建投融资服务管理体系,以及与互联网金融对接提高出版投融资效率等建议,以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姚倩 《中国传媒科技》2023,(1):56-59+78
【目的】通过反思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编辑的身份与能力、媒介技术的应用及对虚拟出版的监督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当前数字阅读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版业呈现出虚拟化发展的趋势,分析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结果】知识作为中介物联系着阅读与出版,虚拟出版助推了知识的再加工与传播。【结论】虚拟出版在阅读需求社会化加深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对人类认知机制的影响、知识的碎片化生产,以及知识生产中涉及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研究数字出版智库治理的内涵、外延与主要功能,提出数字出版智库治理是指通过建设或引进数字出版智库,用好外部创意、发挥“第四部门”的作用,来管理和服务数字出版活动的治理方法、行为和措施的总和;总结了数字出版智库治理的智慧融汇、智慧扩容特征与价值引导、文化凝聚、精神推动特征;分析了数字出版智库治理的现状成效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明确智库战略定位、平衡智库结构布局、创新智库资金筹募机制、完善智库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拓展智库营销和成果传播渠道、促进智库的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部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出版既是通往人类文明的路径,也是标识人类文明的手段.在拙作《中外出版史》中,曾对出版给出过八个动词的定义性判断:“出版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编选、校勘、把关、传播、传承的过程和活动.”可以推进性简化为:“出版是人类收录信息、整理知识、萃积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活动.”而“学科”是英文discipline的意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侧重于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出版学科就是有关出版的独立知识体系,或者有关出版的知识分类和学习科目.中国目前将人类所有知识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将编辑出版学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此后,出版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看并不理想.今年是10年一次的学科目录调整年,应在对出版和出版学科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出版学科建设升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出版企业在"上游环节"进行价值活动中,伴随与作者的合作进程而发生的各种价值形态及其特征:探讨出版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主要环节以及出版企业在"下游环节"透行价值活动中各种价值形态的特征;归纳了出版企业在价值链的上述三个价值活动环节的主要增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