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战国中期,齐国先后采取过以下对外策略:(1)远反(秦国)中联(三晋)近攻(燕国);(2)远交(楚国)远反(秦国)近攻(魏国);(3)近交(韩、魏)远攻(楚、秦);(4)远反(秦国)近交(三晋)近攻(宋国)。大都失误,导致了齐国的衰落。战国后期,齐国采取了谨事秦而孤立于关东五国之外的错误的对外策略,导致了齐国的灭亡。齐国的衰落与灭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对外策略的失误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将从奴隶制的发展与鼎盛、奴隶制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权性质和战争目的这三方面来论证战国封建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先生有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论点,接受着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质疑、批判和自我批评,经过不断修订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到完善的战国封建论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学术界对郭氏战国封建论的辩难,使郭氏古史分期学说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检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系统整理发掘已有研究成果,并不断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科学分析,方能对学术界争论已久的先秦社会形态理论问题提出更为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名人谱孙膑,战国时齐国人,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鄄城一带)。孙武后裔,真名失传,著名军事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相传他曾与庞涓同时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出现。郡县制的确立,使得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以下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7.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和《元史·地理志》元朝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边远的个别行省外,这些行省都辖有若干路府州县。有的行省还辖有军(地方行政机构名)和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名)。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有若干类型。路可直属于省,府和州也可直属于省(即直隶府和直隶州)。隶属于路的府,称属府;隶属于路、或直隶府、或直隶州的州,称属州。县可隶属于路,也可隶属于直隶府或直隶州,也可隶属于属府或属州、安抚司或军。路可以辖府,府可以辖州,州可以辖县,但路不一定辖府,府不一定辖州,州不一定辖县。路可能直接辖州,不用府作为中间环节;也可能直  相似文献   

8.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9.
韩杰 《中学文科》2006,(5):59-59
中国古代史教材及许多历史科考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地方行政单位,如郡、国、道、路、省、府、县、都、乡、里、丘、社等,而教材中没有解释,学生又常常问及,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战国形声字之异体与战国古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101-105
战国文字的谐声现象是研究战国语音的重要凭借。从异体字不同的声符入手来研究战国古音,也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办法。战国形声字的异体字有三个种类:换用不同的声符、换用不同的形符、换用不同的声符和形符。在声母方面的特点是:以本组声母自谐为主,舌上音本组之间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余母、定母更为突出。唇音帮、滂、并关系密切。喉音见、溪、群及影、匣关系密切。在韵母方面的特点是:以本母自谐为主,这种现象比声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2.
春秋和战国是同处于东周社社的两个大变革时期,其军事体制的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军事领导体制、兵种的变化以及妇女的广泛参战等三个方面对春秋和战国的军制做个比较,以此展现其军制特色。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4.
列举了战国科技在中国传统农业、传统医学、传统军事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认为战国科学技术同中国战国以前的时代相比是一次全面的飞跃,它在诸多领域为后来历代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战国科技成就在中国科学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兆路  郭琦 《天中学刊》2011,26(4):5-12
方铭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者,他的《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他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特点的古代文学研究体系,并在经学、诸子、史传、楚辞、汉赋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战国策》的书名和编著者,历来说法众多且各执一词。本文首先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之进行分析辨缪。其次,依据《战国策》原文,对其编著者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17.
所谓托名,是指作者假托古今名流传播自己的作品。托名现象的产生以作品署名为前提。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由于作者的署名意识没有觉醒,因此不存在署名问题。作者署名意识的觉醒始于战国,由于作品可以给作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荣誉和物质奖赏,同时也是出于区分学派的需要,战国作者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有些作者考虑到自己声名不够,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快更好地流传于世,便假托古今名人进行传播。战国作者托名情形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托现实人物之名;二是托历史人物之名;三是托传说人物之名;四是弟子后学的作品被人托名。战国作者托名传播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许多作品都是借助于古今名人效应而得以传世,有些传世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战国托名传播在后世流弊甚远,它使人看不清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环节,给后人考证文献真伪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8.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19.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