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现代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把握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建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实践,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其他区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区域教育的发展,同样,区域教育发展对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山西省区域教育是服务型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注重内涵发展的区域教育,其发展途径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就微观层面而言,应建立优质的学前教育,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拓展高中阶段的教育范围和规模,加快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完善特色职业教育,建立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宏观层面而言,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性支持,加大对区域教育的投资力度,关注区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区域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加强区域内外的教育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部分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目标,一个教育现代化区域推进的态势正在形成,实行教育现代化区域推进战略已成必然。所谓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推进战略,是指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机尚未成熟时,先在部分发达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而带动全国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最终在全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教育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战略选择。一、实施教育现代化区域推进战略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门章节阐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论坛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会专家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与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作为研讨对象,深入探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问题,为我国未来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是苏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和紧迫要求。为了担当起教育现代化新阶段赋予区域教育科研的使命,必须倡导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研理念,推动区域教育科研科学发展;必须努力构建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开创发展教育科学、又好又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要求,是我国勃包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实现教育现代化上来,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行动为统领和栽体,扎实推进区域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将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统筹做好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组织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区域教师教育是“区域的”、“依托区域的”和“为了区域的”之新型教师教育形式。教师教育.区域化发展是区域社会发展的有机部分。经济区域化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以及近年来的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成为其存在的理由。它具有本土性、统筹性、系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当前区域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着重处理好师范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区域教师教育资源的统筹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内涵与标准、整体目标与评价维度、基本类型和发展梯度等方面对区域教育现代化进行本体分析,并绘制由动力来源、历史先后与发展梯度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型。区域教育现代化运行机制由政府、经济、制度、评价、科研等五方面协调运作而成,这是所有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些教育现代化先行区域的有益探索表明,除了根本要求外,不同层级、同一层级不同区域的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应依据“遵循根本、因地制宜”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9.
黄志峰 《教育与职业》2007,(35):152-153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体制,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属于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社区教育与区域教育现代化在发展和推进过程中,交叉发展,共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推动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不断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如何实施?"本文凭借在高校教育一线长期的工作经验总结和对区域现代化理论的学习,对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决定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区域差异与现代化研究的存在。对于作为学科前沿并为云南省乃至与其相似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研究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从系统学的角度 ,运用 M-S方法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整合的研究途径 ,以期达到揭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基本图式和给出现代化进程时间表的目的 ,并实现理论创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语境下,地方电视面临境内外电视媒体以及各种媒介传播的重压,对地域化的开掘、张扬成了地方电视自救的重要手段。地域化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表征,找到地域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并承载这一本土资源,是地方电视之特色经营。  相似文献   

13.
试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历史教训基础上,在改量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在内容上,它强调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江泽民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则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的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大学协同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转型,既是遵循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又是区域大学创新发展的需要。区域性大学转型发展内涵主要是大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切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主要驱动,注重功效和实用的发展模式。区域性大学,尤其是武陵山片区大学转型将在传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交织下进行,综合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来制定转型发展的路线策略。  相似文献   

15.
周培植 《教育研究》2012,(3):146-150
"好的教育"实质上是教育发展的共性追求,是教育生态理论的内在价值依归,也是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必然。"好的教育"的实现路径包括区域教育发展的理论塑形、区域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区域教育发展的品牌塑造、区域教育发展的课堂建设、区域教育发展的质量监测、区域教育发展的开放办学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16.
在影响江南城市社会发展的诸多客观因素中,地域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具体表现为崇文重教、重商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但是江南城市近代化的基础,也是江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开放改革,借鉴外来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区域民众文化素质,改善地域文化环境是促进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世界和我国师范教育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审视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后,地方师范院校的迅猛发展,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包镖括地方师范院校在内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的迅速解体重构,文章认为都是合乎教师教育发展规律的演变。在这剧烈而迅急的演变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它应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进取改革转型,昂首阔步地走进教师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剖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方向,阐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性研究的依据。提出,发展区域性高职教育应以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区域现代化所要求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建设学习化社区的实际需要和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经验为依据,进行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高职教育网络性布局和投资,逐步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体系。并就如何发展区域性高职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前,湖南向以守旧闭塞闻天下.由于得风气较晚,加上湖南士民思想观念的保守与省署官员才能的平庸等原因,湖南经济近代化的闸门迟迟未能开启.甲午战后,清政府幡然变计,开始推行发展实业的政策,部分湘绅也逐渐由保守向进取蜕变.适逢此时,开明官员陈宝箴受命抚湘.陈宝箴大力倡导西法开矿,着意开办近代工厂,努力改善交通.在以陈宝箴为首的湖南官绅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湖南终于步履蹒跚地迈入了经济近代化的门槛.湖南的经济近代化属于典型的依靠政治强力自上而下启动的后发型区域性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