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2.
为项羽平反     
读罢《鸿门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觉得项羽的优柔寡断,让刘邦有了逃跑的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感情的英雄、君子。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项羽与刘邦在攻打秦国之前,就与刘邦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城就可称王。项羽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的念头。文中说到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赶快决定杀掉刘邦,但他并没有言语。此刻,他心里也许想的是: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与刘邦决一高低。现在杀了他,老百姓会说: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连自己的义弟都杀,那以…  相似文献   

3.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从楚汉战争的失败论项羽的性格弱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后,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天下掀起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从战争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项羽是当然的赢家,但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败得很惨,给后人留下许多感慨。千百年来,许多学者一直在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其实,项羽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胸有大志,但缺乏坚定的恒心和强烈的进取意志;多疑和轻信这一矛盾的弱点在项羽身上有充分的体现;项羽身上有气量偏狭和过于仁慈相矛盾的弱点;项羽性格上的勇猛强悍与为人恭敬有礼交织在一起;项羽性格内向,交际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7.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8.
波波提问 1.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对峙,项羽听了别人的建议,打算请刘邦来吃饭,然后在席间杀掉刘邦,从而夺取天下。刘邦应邀而来,于是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摆开了鸿门宴。宴席上当然是要有坐次之分的,参加宴会的有项羽、项羽的干爹范增、刘邦以及张良。那么,出于尊敬长辈的礼节,范增的座位应朝什么方向呢?( )  相似文献   

9.
新发下来的作文选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秦朝末年,问天下谁是英雄》。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者选择了项羽,而我,却选择刘邦。  相似文献   

10.
刘邦的哭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征这个时候,刘邦忍不住哭了。我想刘邦这次的哭是真实的,在我看到的关于刘邦的记述里,刘邦很少哭。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13.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5.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洪方煜 《高中生》2008,(2):36-37
【材料呈现】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相似文献   

17.
暗度陈仓     
两千多年前,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都想夺取天下,可是,刘邦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还比不过项羽,只好按捺下自己的野心,听从项羽的命令,带兵去汉中。刘邦为了让项羽放心,还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放火烧了汉中连接中原的惟一通道——长达100公里的栈道。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个事理逻辑矛盾点无疑给文本理解造成了遮蔽,值得去追问,去探究。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