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活动课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而言的,它适合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活动课的重心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是“静听”,而是“行动”。教师不是演讲而是指导,在课堂教学的微观环节上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学校实施的“高效课堂”模式让数学活动课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占据了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但是这种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理论的意义,而开展数学活动课能够弥补这些缺陷。教师将活动课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  相似文献   

4.
吕赟 《四川教育》2008,(9):48-48
装腔作势的“对话” 课堂上有一类所谓的“对话”,教师看似给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设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段素萍 《教师》2019,(1):70-70
所谓“争议”课堂,并不是争吵课堂,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机智的教育模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争议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妙趣横生,达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仲  蒋岭 《学子》2012,(3):37-38
微型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主要特征表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了学生的参与,而是授课教师15~20分钟“独角戏”式的教学流程演示。这样的“独角戏”并非是自己在“演”,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虽没有学生现场的“生成”,但教者要做更多的课堂“前期准备”。因为“微型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在改变评价的功能上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评价学生时不仅是注重结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行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是教学活动之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对话、活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形式进行,其中教师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课上学生的几处精彩"生成",展现出智慧的火花,至今让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0.
现结合七年级数学教学,浅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活动课操作的几个方面.   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数学活动课即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讨、交流获得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因此,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事情,打乱预设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教学“意外”呢?对教师来说,都会担心“意外”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担心“意外”改变教学设计的“严谨与流畅”,于是往往对学生的“意外”视而不见,这是违背教学本质的做法“。教学应该是一种‘沟通’与‘…  相似文献   

12.
一、营造开放互动教学氛圈,让学生与教师自主“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可作为对话主体——学生, 在师道尊严影响下,甚少或不敢在课堂上讲真话,使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关系。其实,我们教师只要抛开传统权威意识,“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就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课堂上的学习伙伴。这样,课堂上师生是朋友,师生没有距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展示教学预设的静止过程,而是一个“有生”、“有效”的过程,“有生”是指动态生成,“有效”是使学生获得发展。“有生”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有效”让我们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然而,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往往忙于展示精彩的预设。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14.
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对活动、情境的感受与领悟。教师在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课堂导入的“温度”、活动带领的“精度”、感受引导的“深度”、课堂总结的“高度”。另外,教师还需做到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协调、生动,能够提高并维持学生在课堂的沉浸感,使学生的体验生动、感受深刻、行动有方。  相似文献   

15.
修订后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过程、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充分发挥为特色、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活动课”是师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是融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升华、能力提高、全面发展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活动课”注重的不只是结果,更加强调过程,评价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一种全新的角色走进“活动课”。  相似文献   

16.
建构“让学课堂”不是让教师“无为”,而是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建构“让学课堂”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让”得巧妙,学生才能“学”得深刻。“让学课堂”是一种开放性、主动性、深刻性的课堂。建构“让学课堂”,要求教师打开“学”的动力源,打通“学”的障碍点,打破“学”的边界线。构建“让学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学习时空、学习能量等的多维度赋予。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可以完全预设好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教与学过程.课堂教学的环节是需要设计,但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依靠教学设计,而是要根据课堂中学生们的表现和实时的课堂氛围,有机地整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是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适当地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有效地生成课堂.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执行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同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对话与交流。走进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可以感受到课堂交流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形式化的热热闹闹,更不是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而是另一种异样风景——智慧引领下的有效交流。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呢?下面,结合“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