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说到“移民”这个事儿,很多人都听过“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这两种说法。前者说明他本人就是移民,而且是成年后移居国外的;而后者则是前者在国外所生的后代,也就是生长在国外的华裔。  相似文献   

2.
“生民视角”是华裔美国作家通过界定、书写和明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以便对抗东方主义主流话语强行赋予华裔美国人的文化形象,来实现“还我美国”的社会政治目标。汤亭亭借助赵健秀所提出的“生民视角”看到的华裔美国人的实际问题,在《孙行者》中为怎样才能实现“还我美国”这一最高目标提供了一个答案。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阿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华裔社区的建构和华裔主体的构想,触及了建构华裔身份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对谭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这里从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谭恩美作品中母女双方的处境,试图说明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她们都是不平等权力下的性别“他”以及种族“他”。尽管母亲的“讲故事”策略使母女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从分裂走向融合,但在产际生活中,华裔难于为自己构筑起一个统一的身份,华裔女性也难于成为温妮为女儿珍珠(为所有华裔女性)建构的真正意义上的“莫愁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合成方位词“之前”和“以前”进行对比分析.在句法特征上,二者都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和句间.此外“以前”还可以单独成句;二者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语义特征上,二者在时间义与空间义、具体义与模糊义、长时义与短时义方面有些差异;在语用特征上,二者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甘加丁之路》是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以“写作就是战斗”的创作态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以关家为核心的两代华裔美国人的生活,其中穿插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美国流行电影,还有《甘加丁之歌》等文本。本文将以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为依据解读小说中作者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性“傅满洲”“陈查理”式的固定形象刻画的抨击,和对部分华裔为了名利放弃华裔种族特性以迎合主流社会“甘加丁”式的处事方式的讽刺。  相似文献   

9.
矛盾理论混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特殊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而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看 ,二者贯串事物发展的始终 ,具有连续性 ,因而二者是绝对的 ;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上看 ,二者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同一和斗争的方式上 ,具体条件上等都有所不同 ,因而二者又是间断的、非连续的 ,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没魂”和“老”都是南通方言中用来表程度的副词。“没魂”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太,特别”,是绝对主观程度副词;“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是绝对客观程度副词。二者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等方面保持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试从二者的相同之处出发,找出彼此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二者的方言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牺盟会”和“战动总会”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政策的产物 ,都是曾经得到阎锡山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以不同方式贯彻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组织 ,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牺盟会”是带有山西特色的群众抗日团体 ,“战动总会”则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当局在共同认可的工作纲领基础上 ,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2.
在抗战时期,因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占领以及对华侨的迫害,大批华侨被迫返国,国内侨生、侨眷也因侨汇中断导致生计艰难。广东省政府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展开了对归国华侨的救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救侨会的成立及其活动表明了国民政府侨务观与救济观的转变,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凸显。  相似文献   

13.
1929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直属中共中央的湖州中心县委在菱湖镇建立。中心县委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并确立了发动工运、农运的策略,党的工作开始走上相对规范的轨道。期间中央巡视员曾两次巡视,对湖州地区党的工作作了具体指导,使党的工作有所加强。但是由于早期党组织的不成熟和幼稚性,存在半年的湖州中心县委遭国民党特务破坏。  相似文献   

14.
"中政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一个独特组织.1924-1928年是中政会的初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政会由创立时的仅向孙中山本人负责的政治咨询建议机关发展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最高政治指导机关,其地位明显上升,职权有所扩大,作用日益突出.中政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由于有共产党人的参加,对于推动和促进革命的深入发展,稳定和巩固北伐战争的成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革命失败后,中政会则完全蜕变为国民党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领导的组织形式。审判委员会的职能是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总结审判经验,对审判工作带有根本性问题、全局性问题进行研究和作出权威性指导,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政府时期发展中国工业的专门机构,资源委员会一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难题。资源委员会的领导人翁文灏、钱昌照始终重视人才,并在国防设计委员会时期组织了大规模的人才调查。为了满足自身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资源委员会选择了灵活多样的人才模式。较为完善的人事制度为资源委员会用人、留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一人才政策的实施不仅为资源委员会培养和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也推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革命委员会"是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各行政区域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在"夺权"后成立的临时权力机构.本文主要从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过程、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及其消亡等几个层面对福建省革命委员会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龚祖德 1912年生,江苏江阴人,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 (1935 )。历任资委会资中酒精厂助理工程师,资委会北泉酒精厂工程师, 1943年 3月 11日抵美。实习结束时因其原派出单位北泉酒精厂业已停业,因此资委会同意龚的暂时留美申请。1946年 6月离美,回国后改派至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任职  相似文献   

19.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极具影响的教育社团之一,曾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其无形解散,实乃其时教育界一大憾事.自然,组织自身的缺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溯本逐源,则在其时纷乱的政治、军事形势使然,另外,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依奉的"教育救国"理想的不合时宜亦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20.
审判委员会是当代中国法院制度体系中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均有较为严重的缺陷和不足,造成程序上的不公正。取消其设置的时机目前虽尚未成熟,但应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