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事件]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刘世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这种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丘成桐多次提醒,不能再对国内的教育盲目乐观。——2003年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
2003年11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由该报记者专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的文章。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的观点大唱反调,他认为“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此话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届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对于丘成桐的观点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终于揭开了中国教育脸上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认为,“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  相似文献   

3.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曾对“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的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7日)并引发了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有人说他揭去了中国教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有人说他击碎了中国教育的一枕黄粱梦;有人认为“我们对基础知识这个概念可能有误解,认为基础知识就是掌握的书本知识有多少,其实基础知识应该包括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办法”;有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追求快、难、多时,不得不省略或舍弃那些妨…  相似文献   

4.
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最近给中国基础教育泼了盆冷水,他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美国学生扎实”这种想法是可怕的自我麻醉。我相信,丘先生出此言是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善意提醒,中国教育界应该致谢。但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完全认同丘先生的评判。首先,教育产品的质量,即每个个体  相似文献   

5.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2003年11月5日,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这种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冷水:“这都是多年来呆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相似文献   

6.
端木 《教书育人》2005,(1):34-35
《中国青年报》发表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否定性评论之后,又刊登了一些讨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文章。与此同时,搜狐网站也为此设立了一个讨论专题,讨论帖子近千条,可见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有3526名网友以自己的判断投票:其中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15.8%;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63.2%。  相似文献   

7.
端木 《今日教育》2005,(9):38-39
《中国青年报》发表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否定性评论之后,又刊登了一些讨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文章。与此同时,搜狐网站也为此设立了一个讨论专题,讨论帖子近千条,可见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有3526名网友以自己的判断投票:其中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15.8%;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63.2%。  相似文献   

8.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其实是自我麻醉”的观点,说出了许多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里话,让那些故意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抱自恋、妄断和隐瞒心态的人露了马脚,让那些因不了解实情而津津乐道于中国基础教育的人吃了一副清醒剂。但我觉得,如果把目前“素质教育说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发表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否定性评论之后,又刊登了一些讨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文章。与此同时,搜狐网站也为此设立了一个讨论专题,讨论帖子近千条,可见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有3526名网友以自己的判断投票:其中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15.8%;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63.2%。这个结果当然不是什么权威认证,至多是一个“民间认识”的缩影。不过这个话题的意义,并不是要在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上比出个高低,而是促使国人重新思考我国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是不是应该加以变革,如何变革等等。在讨…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国家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说。近日,他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为学生们作了一个主题为“几何30年”的演讲。演讲前,他就奥数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美国,很多高中生也参加奥数培训。“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数学兴趣的组织。国外的学生参加比赛纯属兴趣,他们利用假期参加培训,平常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丘成桐说。而在中国,奥数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奥数在高中成了最伟大的事情。”丘成桐说。它受到了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视。参赛孩子的理由多是“老…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9,(12):17-17
赵志疆11月4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1月3日《长江日报》)。  相似文献   

12.
时文选萃     
《教育文汇》2004,(1):7-8
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一拿中美基础教育作比较,我们常常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然而,  相似文献   

13.
扫描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而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说。“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他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  相似文献   

14.
李镇西 《师道》2003,(6):8-10
黄玉峰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其实他并不是青年。但他分明有着青年人的纯真、率直甚至天真;更可贵的是,他以民主与科学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当时我诙谐地称他为“五四青年”———“五四”者,乃“五十四岁”之简称也。不过,四年过去,斯人已五十有八了,尚不愧此称号,实属难得。语文教学的叛徒我最初看到“黄玉峰”这个名字,是与“叛徒”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1999年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关于他的通讯,题目就叫《语文教学的叛徒》。标题中的“叛徒”二字并没有加引号,因为对于现行语文教学来说,…  相似文献   

15.
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终于被科学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庞加莱猜想。“这就像盖大楼,前人打好了基础,但最后一步——也就是‘封顶’工作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丘成桐说:“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数学家杨乐说。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  相似文献   

16.
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终于被科学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庞加莱猜想。“这就像盖大楼,前人打好了基础,但最后一步——也就是‘封项’工作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丘成桐说:“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数学家杨乐说。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31日,丘成桐收到沃尔夫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宜兰·皮罗的来信:“亲爱的丘成桐先生:我非常高兴地通知您,您已被选为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得主.”这意味着丘成桐荣获世界级终身数学成就大奖“沃尔夫(wolf)数学奖”,这使他成为继自己的导师、已故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他在答谢辞中说:“我确实为帮助中国数学发展付出了很大努力。另一方面,我很遗憾自己还没能回中国定居。无论我为中国数学作了多大的贡献,也无法与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长,或是已经回国永久定居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9.
丘成桐,数学大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当今活跃在数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他解决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他的杰出贡献对国际产生的巨大影响,年仅32岁的丘成桐在1982年获得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此奖的中国人。丘成桐是如何看待这些成功的呢?他说并非天才使他成功,是父亲引导他的兴趣,兴趣才是成功最关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获得200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奖,他在答谢辞中说:“我确实为帮助中国数学发展付出了很大努力.另一方面,我很遗憾自己还没能回中国定居.无论我为中国数学作了多大的贡献,也无法与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长,或是已经回国永久定居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