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学表演”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表达、理解和运用,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我尝试把“数学表演”引人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并在实际中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自主探索”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概念 一个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使他们在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从问题“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的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怎样剪?”出发,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把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150cm^2,长比宽多5cm,求长方形的长与宽。”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空白艺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知识内化机会,给予他们充裕的想象空间,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又有利于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分一分,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新  相似文献   

9.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围绕“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进行的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期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帮助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学、尝试、猜想、操作、交流、总结、实践反思等形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探索”单列为一项目标,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并逐渐获得成功。一、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于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这样的情境。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应用多媒体设计了“小小…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发掘他们探究数学的智慧潜能,引领他们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一、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疑问点燃思维的火花,在问题挖掘中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教学时,我借助媒体展示常见的实物影像资料,引导学…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在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对概念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认识方程》后,笔者深刻感受到,要践行“若要取之,必先予之”。“取之”即为获得概念或形成概念,“予之”即给予学生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也就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经历丰富的体验后,经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再认等,完成概念的自主建构。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谈谈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6.
曹才翰教授指出:“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的确,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要素,是数学思维的形式;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个重要标志。但在当前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方面,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定义的叙述格式,对定义字字推敲、反复斟酌,不厌其烦地列举正、反例,并且要求学生熟读定义、熟记定义。这种教学往往是费时费力,但效果欠佳。更有甚者,一部分教师在个别概念教学上吹毛求庇,如非要在“同解”概念上斤斤计较,非要给出“直线”精确定义不可,等等,使得学生不知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做,让他们在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同步发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数学概念大多是以定义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那一系列自身特定的形式化语言和符号,极其抽象、枯燥与乏味,极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不胜其烦。结合以上情况,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学生简单地把数学看成“计算”和“证明”,忽视概念的学习;二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只是死记硬背,而缺乏真正透彻的理解。而数学概念又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对数学概念的不清或忽视,就成了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成绩的一块绊脚石。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各种数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边吸收同行的教学经验,一边自己进行揣摩,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在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对概念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认识方程》后,笔者深刻感受到,要践行“若要取之,必先予之”。“取之”即为获得概念或形成概念,“予之”即给予学生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也就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经历丰富的体验后,经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再认等,完成概念的自主建构。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谈谈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20.
利用"再创造"原理优化数学概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的教学,一般都是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去讨论的,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也不外乎是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数学概念教学的设计以及概念掌握的标准等方面展开,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对数学概念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如何“教”,还应着眼于学生如何“学”,即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是以怎样的方式形成数学概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赋予了新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