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标翻译是商务翻译的一种,与学术翻译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翻译原则、标准与方法。它以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为原则,以化上的“入乡随俗”为标准,翻译方法不拘一格,有“音译、意译、增译、减译、转译、不译”等。  相似文献   

2.
论翻译“忠实”标准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标准问题是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译界一般都认为“忠实”应为翻译的标准之一,但在对“忠实”标准内容的理解上,却不完全一致。笔认为,作为翻译标准的“忠实”,应当指的是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化特色,忠实于原作的体裁、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但不是逐字逐词的死译。  相似文献   

3.
译学无国界,其原因有四:一是翻译不止是语言符号间的过渡,许多非语言因素在多个层次对翻译实践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二是译者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间的互译,只有世界译学能涵盖一个国家所进行的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三是不同国家在长期相互隔绝的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彼此相同或相似的翻译理论,即使相异的译论也有极强的互补性;四是翻译学可以从现代语言学理论借鉴“系统”、“共性”等概念,不断扩大自己的内涵和外延,朝着多层次、多方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严复在他译的《天演论》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这里的“信”,即如今所说的准确、忠实于原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信”不光是指作品字面的“信”,也应该包含作品风格上的“信”。文学翻译理应把它的风格翻译出来。围绕着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无法翻译的。理由是中外语言的性质不同,在构词法、语法结构、修辞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同语言无法表达同样的风格。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可以翻译,尽管这事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6.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英 《西北职教》2004,(2):40-41
同声翻译,也叫“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时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耍求译出语和译入语几乎同步进行,当发言人的话语传到与会耳中时.已经是与会各自熟悉的语言了。同声传译是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主要是因为比交替翻译更加省时,目前正成为国际性大会中流行的翻译方式。当前,世界上8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  相似文献   

8.
周流溪译诗语言精练、流畅、音乐性强。他对译诗有许多经验总结。周流溪认为,译诗是一种“再创造”,译诗须态度严肃认真,译诗须与研究相结合,译诗须善于把握标准。周流溪的译诗理论与实践对翻译工作者,尤其是对译诗者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翻译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改写”到“部分翻译”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Nidar的“功能对等”理论成为翻译理论领域的主流。该理论现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翻译,它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以词汇、语句和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和两种语言人们的审美和情感倾向性的异同,来探讨翻译中如何运用“功能对等”这一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传达出来的过程,其标准是“忠实”、“通顺”。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增词法就是众多翻译方法中非常有效的一种。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基本上可以在词汇、语法、逻辑、修辞和谚语等几方面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得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从等效的角度来看,翻译实际上就是将原的修辞变成适合译入语的修辞,使译符合译入语语境,从而取得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词类转译法是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之一。在英译汉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英中有些词能逐词对译,而有些词却不能,在译中需要巧的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通顺自然,遵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门“杂学”。这门“集大成”的学问即包罗万象,又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要做好翻译工作,既要通晓语言和翻译标准,又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创作过程。译者不仅要对所译文本的语言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驾轻就熟的本领,还需要对所译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翻译的过程就是运用这两个基本技能解读原文,用另一种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篇成功的译品应该是原作的艺术的复制,应具有同原文一样的感染力。”(唐人.《翻译是艺术》1984)同画家作画一样,翻译的过程也需要使用各种技巧,如词汇、语法、修辞等。而文体的差异又决定了翻译技巧的运用。严复借鉴古译学的遗产,将“信达雅”这一翻译理论推广开来。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的过程都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转变成了另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相似文献   

20.
“通顺地道”一直是许多学者对文学翻译的要求。但文学译文的语言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地道,相反,其语言既有规范地道的译入语成分,又保留了原语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第三类语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也不乏“第三类语言”的存在,这说明第三类语言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文学翻译中使用“第三类语言”,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