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泽民工业化思想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江泽民工业化思想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途径、布局、体制选择和制度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力求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他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历尽艰辛,努力寻求一条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者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标志着中国人开始看到西方工业的发展,从而把振兴中华、实现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无数仁人志士都没有能够找到一条使中国摆脱贫穷,实现工业化的可行之路。这一历史重任由以毛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出版于七十五年前的《新事论》,主张工业化是中国走向自由之路,对目前中国城镇化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这就是,城镇化建设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城镇化建设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并真正地反馈农村、造福农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每开始的。他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工业化要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要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工业化建设要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中心环节;工业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实现标准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基本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范连生  王勤 《天中学刊》2023,(6):124-131
土地制度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决定性基本制度,又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合作化时期,党利用土地找到发展工业生产的关键,通过土地制度变革推进工业化建设。土地制度变革不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也始终与国家工业化总战略密切联系着,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影响。深层透视中国共产党在合作化时期主导的土地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发展工业的理论和苏联发展工业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提出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论述了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前提条件、中国工业化的目标以及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和途径。这些论述对中国工业化建设乃至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刘少奇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主张,并就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结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必要条件都作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客观依据,制度选择、道路选择、发展战略以及实现工业化的方针政策重大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思想体系,集中回答了中国如何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性课题,不仅指导建国头几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而且对今天中国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和探索新中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努力打破苏联模式,坚决走自己的路,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艰难探索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当前工业化建设有可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深化了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有了新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
高教建构理论已经不同于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实用主义教学,高教基础类型的建构与工具、工程、项目的融合,高教应用建构与地方经济、国家战略融合,高教的发展从来都是"全社会"机制,形成"时代-制度-强国"等全社会分布式的成长,高教具有"自我建构-产教建构-教育建构"的新的发展路径。基于"问题-现实-社会"现代高校教育基础的延伸,确立现实化能力与社会化体系的高教应用体系的战略机制,提升了高校基础"融合-拓展-建构"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新时代"服务对接匹配"的社会主义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困扰党和政府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思想正是抓住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本质,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发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自2016年加入"华盛顿"工程认证协议之后,"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历经"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我国的"新工科"建设走向纵深。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研究实践,仍有诸多困难。文章从新工科的内涵出发,将"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等三类,并分析了"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理路,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课程内容设计的新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标准等四个方面。浙江省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浙八味"行动方案,浙江高校如Z大学、H大学、K大学、N大学分别通过课程群建设、复合型专业建设、建立"新工科"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学院集群和专业集群等方式有效推进了"新工科"专业建设,其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未来重点方向,即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教师跨界发展的新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并把它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法治”与“德治”在国家的治理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德治国 ,必须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后盾 ,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后经挫折,成于邓小平。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著述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代表作,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党在"八大"及其前后提出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形成我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后来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我们逐渐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失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直到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我们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任何时代和社会的统治或执政阶级无不十分重视其官吏的“德治”建设,区别只在于对“德治”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对具体概念有不同的提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五个把握”上下大力气,正确把握“德”的内涵,确保“德治”建设的先进性;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德治”建设的针对性;正确把握用人导向,提高“德治”建设的实效性,正确把握主导因素,提高“德治”建设的自觉性,正确把握责任体系,增强“德治”建设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三农”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军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4):58-59,64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的雏形,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指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加速将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转换为内涵发展,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阐述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时代需求,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现状,提出新工科视域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与实践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路径,进一步创新建立工科专业教育培养机制,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