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题之中,并从观念形态上完成了中学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戊戌变法之后,风行于世的"新学"浸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新学制取代旧学制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工具,并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中完成了新旧之间的学制转型.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西学传入后,明清诸多学者对西学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些学者主张西学,有些学者则坚定支持"西学中源"说。乾嘉学派作为当时学坛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成员对于西学中源的起源和态度也有所异同。戴震作为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他通过考据的方式论述了"西学中源"的合理性,在支持"西学中源"说的同时也深受西学影响,通过古籍印证等方式为西学加以中国传统外衣的包装,为西学谋得一片立足之地。尽管戴震在各学科的考证方法上难免限于保守,但是其究根穷底的精神却依然值得后世学人学习。  相似文献   

4.
试述薛福成倡导西学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洋务巨擘"薛福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破除阻力,倡言西学,构建了诸多理论,如"体用"道器"论、"西学中源"说、"西法为公共之理"说等,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在晚清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奇妙景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西学中源说”的历史由来、晚清的文化氛围与“西学中源说”、晚清知识分子与“西学中源说”的阐发、“西学中源说”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6.
作为洋务思潮重要内容的“中体西用”论,对近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体西用论与“西学中源”说相辅相成,在文化学上的误区是显而易见的,构成了一种对后世危害很大的西学观,它规定了西学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低层次地位和作用,长久地束缚了国人的文化学视野。  相似文献   

7.
上海格致书院是晚清传播西学,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重要基地。它始于1886年,止于1894年的课艺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其格致类课艺研究着重在对近代科学的影响,称其为"中西学第二次会通"或是"近代科学的启蒙"等。本文重新分析了课艺中格致类内容,发现课艺有明显的"西学中源"说痕迹,对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西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时期的"中西会通"说,二、流亡日本时期的"中西结婚"说,三、欧游后的"中西化合"说,内容虽有所变化,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文化主张和文化追求,即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融合,从而创造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中国原因的探讨,从而详细论述了"西学"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鸦片战后"中体西用"论的流行,李鸿章虽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名重臣,但他却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受西学、学习西学和利用西学等。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比较流行,但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他们本想借西学来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