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相似文献   

2.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3.
释“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有"争渡"之句,对于这个"争"字的理解,向来存在分歧.现此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有的师生在众多注释面前,无所遣从.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种意见:一是照"争"的本义,讲作"争抢"、"竞争"或它们的引申义;一是按"争"可以通"怎",讲成"怎么".两说都有根据,似乎都能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末两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历代注家都是这样理解,各种资料中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前些时候,有一家语文列物撰文,说“争渡”应为“怎渡”,很有新意。因无显据不敢盲从”,依旧从众解释过去了。近月拜读了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选释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79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两首宋词,课本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能看懂.但对其中的"争渡"与"别枝",老师们的理解却不一致.该作何种解释为好,略述管见."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之情.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不妥."争",《说文》:"引也."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已."意思是,努力用行动使自己所希望的得到或实现,如:争夺、竞争、争  相似文献   

6.
起步习作之难,难于学生不愿写,难于学生写什么,难于学生怎么写。只要在习作教学中解决了渡"趣"、渡"米"和渡"渔"这三个难题,起步习作教学就变得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7.
渡渡鸟     
《家庭教育》2009,(9):33-33
[七嘴八舌] 渡渡鸟长得像肥胖的小丑,一脸痴呆。 布谷鸟叫,布谷布谷,渡渡鸟叫,嘟嘟嘟嘟. 肚子太大,所以叫“肚肚鸟”. 太胖了,跑不动,所以被人类杀光了。 侧面看像鸭子,正面看像鸵鸟。  相似文献   

8.
常与学生一起畅游诗海,吟完唐诗,再诵宋词,真是受益匪浅。一天,学生突然问及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旁边一同学说:“注解上不是有吗?‘争’通‘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渡过这片河塘,早点回家,以致惊起了一滩水鸟?”另一同学拿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说:“这里有注解,‘争渡’指‘奋力划船,寻找归路’。”还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不少选本释为“怎么渡”,把“争”字解作“怎”字,似成“定论”。但笔者认为此解欠妥。据笔者考查,把“争”字当作“怎”字用,自唐以降,历时较长,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宋亦有分别使用的现象,李清照的词,极为明显。她用“怎”字,《声声慢》就有三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  相似文献   

10.
《红领巾》2006,(2):30-31
这种鸟你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在几百年前,它还摆着肥肥的屁股,“渡——渡——”地叫着,悠闲(yōu xián)地生活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事情,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渡渡鸟的祖先是会飞的。它们在海上遇到了一场风暴(fēng bào),随着木头漂流(piāo liú)到了毛里求斯岛上。1505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换位教学也成为课堂的主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换位教学出现了问题,如学生对教材的深度广度把握不准,教学进度难以控制;对从教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只有完整地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好换位教学,等等.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何谓换位教学的"渡",提出了换位教学应"渡"中有"度".  相似文献   

12.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李清照《如梦令》)课本(初中第四册)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些流行的注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也都采用这种说法(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初中部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不妥。全  相似文献   

13.
陈凯 《中学科技》2010,(9):28-29
渡渡鸟一本正经地说:“涕水汤汤,沾衣湿羽,何不暂息他论,速谋干燥之道也。” 小鹰说:“请你还是说鸟语吧!我连半个字也没听懂,我相信连你自己也不懂吧。” ——《爱丽丝梦游仙境》刘易斯·卡罗尔  相似文献   

14.
每年五月,希腊北部的一些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酒会。在整个庆典中,村民们会举行一系列纪念仪式,其中有一种神秘的"渡火"仪式格外引人注目。所谓渡火,就是饮酒狂欢者赤脚在一层燃烧着的、灼热的炭火上行走。令外来旁观者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济”、“渡”两词与名词宾语的搭配变化,可以大致看出从上古到中古“济”、“渡”两词的替换关系以及两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度"与"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犹度江河亡维楫《(汉书·贾谊传》);"渡"则不限于渡水,如: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史记·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我们备课组在"磨"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时,因为对"争渡"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出现了大家争持不下的场景,那架势,怎一个"辩"字了得。争持过后,大家对这课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上起课来也都更得心应手。《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在集体备这课时,有老师觉得词人及一起游玩的朋友们因酒醉而"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们因慌张所以"争渡,争  相似文献   

18.
宋金"绍兴和议"缔结之后,淮河成了宋金使节交聘的必经之路,南宋使节在渡淮出使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使节诗人渡淮的诗作,探析诗人的内心活动。其复杂的内心情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边塞之感与沦陷之痛、翘望恢复与批判议和、行旅的辛苦与归国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渡导”就是过渡性导学,是承上启下的导学,是在自主学习和展示活动之间的导学。根据不同的展示活动设计不同的“渡导”,可以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为展示活动增色。实际教学时,“渡导”要做到风趣幽默、同类联系、总结示范。  相似文献   

20.
小港渡者     
周容 《阅读与鉴赏》2009,(10):27-27,55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