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评-行-结”,是笔者在研修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四环节研修模式。它与传统研修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修方式不同。由“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交流互动式”。二是研修过程不同。改变了传统研修中认识和实践脱节的现实,教师在研修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三是研修实效不同。研修中教师在认识提高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陈天云 《化学教与学》2013,(10):11-12,8
"实验—演绎"模式在知识生成和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效能,该模式以"知识是无限的,能力是发展的"为指导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践行的是科学认识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校本研修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解决。而基于实践—反思的小学数学校本研修就是一种可以解决校本研修中的一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先是分析了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现状,指出了研修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讲述了什么是基于实践—反思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最后指出了基于实践—反思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师》2011,(10):33-34
<正>一、创新研修模式,生成优质资源本次研修打破满堂灌的"专家讲授"模式,采用"专家引领性教学和实践性课堂相结合"的模式,特别强调学员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以语文研修班为例,我们开设了"工作坊"实践研修课堂,将来自全国不同省、自治区的学员混合编组,分角色、分任务,在专家有针对性的引领教学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主体  相似文献   

5.
高校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必然会更加有意义,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揭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行关系,理论之所学以实践之所用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会使毕业生在上岗之前就感到生疏,措手不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完整认识事物的过程,对师范院校的实习模式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敦忠 《教师》2012,(19):21-22
课例研修是指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它的基本环节包括:①研修准备:确定学科和研究的主要问题。②研修过程:教学设计—课堂观察—问题诊断—改进教学设计、课堂再观察—讨论与分析—改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起,我区以多元、多格局合作的方式在推进校本研修方面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改变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过程——“一次实践难有进步”,其间会有困难与挫折,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应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做”为中心,在不断“观”与“摩”的交互过程中注意行动与行为的连环跟进与改进。  相似文献   

8.
"国培计划"项目自2010年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2015年后进入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培训过程中力求混合式研修,即建立集中面授+网络研修+现场实践的培训模式,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县域教师网络研修体系,基于网络研修社区,形成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分学科(领域)骨干引领全员教师开展常态化学习。基于此,主要针对网络平台上校本研修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及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学习—实践—发表"模式通过"学习"强化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通过"实践"促使教师将教学认知转化为教学行为,通过"发表"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联系的理解和认识,帮助教师在"学习—实践—发表"循环的过程中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学习—实践—发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学习共同体下的参与和交往,强调自主发展与专家指导的结合,强调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普通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中,我们往往偏重于理论研修课程的设计,轻视实践研修环节,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培训实效性和发展性不强。为改变这种状况,重庆市在承担"国培计划"任务过程中,创设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特别强调实践研修的重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中最具积极性的因素,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而评课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评课活动中,参与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缄默知识逐渐变成可交流的反思性知识,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一、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认识的过程一般都遵循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总规律.科学探究是一种特殊性的认识.科学认识论强调,真正的学习不仅是指知识本身,而且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大规模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重庆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基于培养农村"种子"教师,助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思路,在广泛调查参训学员培训需求,反思已有培训缺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为主的"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其中,理论研修定位为更新学员专业知识,影子研修着眼于提升学员教学能力,反思研修致力于专家学者型教师培养,实践研修指向成果转化与示范引领。在实践中,大家对于反思研修的认识比较模糊,为此,课题组专门开展了调研,提出了提升国培学员反思研修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校长培训模式的建构,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涉及到校长培训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校长研修共同体培训模式,是在充分认识现代校长培训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校管理实践为依托,以校长个性发展为目标,借助校长集体智慧,提升校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校长培训模式。它是促进校长个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破解校长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难题,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5.
范红 《中国教师》2011,(21):54-56
<正>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的课程设计,应以"实践—反思"为基点,培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并打造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培训模式,其培训课程设计和实施,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度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研修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引入教师教育培训中,对教师教育培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网络研修新模式认识与理解的同时,重新梳理网络研修的概念界定、网络研修重要性、网络研修内容、形式、过程与取得的成效。审思"国培计划"新疆农村双语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网络研修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受训教师对网络研修认识不清、学员参与热情不高、学科专家盲目介入等,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即创新培训模式,网络研修贯穿始终;主客观重视,让学员认识网络研修;传统与革新,力助学员完成研修方式的转变;鼓励与奖赏,引领优秀个体带动全员参与;定期监测数据,及时反馈调整研修方案等,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师研修中“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决策者和研究者解决“理论脱离实际”问题而开出的良方并未大范围起效,反而存在一些误区。基于对实践—反思教育学范式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出一种超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反思的教师研修样态。这种新型的教师研修样态存在四个方面的转变:研修性质从认知性实践转向伦理性实践,研修关系从情感疏离转向激发性信任,研修方式从单边控制转向自然共现,研修结果从知识—技能掌握转向心智模式转化。实践—反思的教师研修对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教师教育的变革有一定的理论贡献,需要教师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创设条件,改变观念,使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单向的理论指导实践改革模式,以及一线教师追求"模式""技术"的专业发展方式,导致"三维目标"在一线教学中渐趋虚化、形式化;在实践中应该把具有"亲历"特征的"过程"作为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有利于解决"三维目标"的实践转化问题,实现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关怀,改变理念介入实践的模式,是解决"三维目标"转化问题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9.
"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是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整校推进"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并提炼出来的。本文着重论述这一模式产生的背景:一方面,针对传统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研究问题泛化、缺乏合作与课堂教学行为跟进等弊端,积极汲取当前国内外伙伴合作下学校改进、行动教育等模式的优点;另一方面,深深扎根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团队对教师培训本质与核心要素的认识。在理论脉络中聚焦"学校真实情境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土壤中捕捉优质教师培训的关键特征,"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专业挑战"与"情感支持"之间寻求平衡,为教师的专业自发展、学校自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长期探索教师研修的研究者,本人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心得,想与大家分享。一、对教师培训学习基本规律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