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的《诗经》研究,是《诗经》研究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两汉的经学研究,下启唐宋的文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后世继承或给后世以重要启迪。本文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诗经》研究予以全面探索研究。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经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的过度。这一部分不仅研究了过度的具体现象,同时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转变的深刻根源,某一历史时期的接受者期待视野的转变直接导致这一时期《诗经》研究角度的转变。第二部分对《诗经》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魏晋南北时期刘勰、钟嵘等著名理论家对《诗经》抒情特质,《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及《诗经》语言特色的研究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接受者对《诗经》的文学因素已经有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博物学研究的成果。魏晋南北朝是《诗经》博物研究的开端,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接受者的博物知识,还开辟了《诗经》博物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诗经》批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批评者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涉及内容更为广泛,探讨角度更为开阔,出现了摘句激赏、文体比较、手法甄别、源流探索等新的批评现象,形成一些著名范畴和命题,这在《诗经》文化史上具有较大意义,开辟了从文学角度研讨“三百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诗经》批评发展至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批评者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的自觉得到加强,涉及内容更为广泛,探讨角度更为开阔,出现了摘句激赏,文体比较,手法甄别,源流探索等新的批评现象,形成一才名范畴和命题,这在《诗经》文化史上具有较大意义,开辟了从文学角度研讨“三百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诗经》的研究多从文学的角度,而较少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结合认知隐喻理论,探讨并分析了《诗经》怨刺诗中主要意象的认知机制,以求探索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对后代诗歌巨大传感力量和影响力度是不可忽视的。从诗歌的角度多加研究和探讨《诗经》,潜入这古老的歌集中去徜徉一番、品味一番、巡查一番、探索一番,从虚实、内外、情物的关系处理上揭示其抒情方式上的艺术情形,方能真正透视出其发轫形态、滥觞特征和源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是清代第一个把《诗经》当作经典文学作品来研究的学者,在《诗经》的文学和训诂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论文从两个方面分析王船山的《诗》学研究方法,文学方面:提出兴观群怨之间的关联性,重视情、意、景、理、事五要素,挖掘《诗》中虚实相济的艺术表现方式;经学方面:分别从古训、物理、习俗、史实和礼制角度阐释诗义,王船山的《诗经》研究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的训诂学、美学以及文学批评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有关《诗经》的著述中,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是较早注意从文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的著作。他对于《诗经》表现形式研究的贡献之一,就是注意到《诗经》特别是《国风》多采用重章迭句的手法,并第一次把采用这种手法的诗,称之为迭咏体。这对于解决《诗经》中某些诗中有关章句方面的问题,研究《诗经》与音乐的关系以及我国民歌在形式上的特点等,都很有意义。然而,姚际恒没有抓住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系统的阐述。本文想就《诗经》迭咏体的一些问题,作一点初步探讨,或许会有助于对《诗经》艺术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孙烨 《陕西教育》2007,(11):46-46
《诗经》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源头,其艺术表现手法是后世文学的典范,影响遍及各种文学样式。本文从赋、比、兴、重言叠韵几个方面谈谈《诗经》与陕北民歌信天游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语言学角度看,《诗经》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上古语言资料,为语言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从古以来,对《诗经》的研究也大致可以分为文学和语言两大类。对《诗经》思想、艺术的探讨可归之于文学,对《诗经》文字读音的探求,对虚字实字的训释,对句式的分析,则属于语言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文学同《诗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手机短信文学乃《诗经》优良传统的重归,是新时代对《诗经》的一种发扬,或者说《诗经》的影响在手机短信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名物描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这些名物多样的外部风貌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客观上形成了《诗经》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含蓄美便是其中一种。从名物的视角看,《诗经》含蓄美可分为两类:隐意型和隐情型。前者属于那个时代普遍使用的语言技巧,后者则属于艺术领域的审美特征。《诗经》两类含蓄美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元典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从叙述视角来看,《诗经·国风》中主要有三种视角: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第三人称客观视角及视角转移。不同的叙述视角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诗经》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诗经》研究评价的专著专文,从古至今,可谓沈沈移夥、汗牛充栎。但是,以往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章句、义理、文学、或社会历史的角度加以考虑,从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上确认这部伟大作品的作用与地位,从更广义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它的价值,则少有人提及。因此,笔者欲为此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求正于海内方家。文学和其它审美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直接显现。《诗经》作为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先秦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文学艺术档案汇编,其中表现和表达的各种事和情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挖掘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重点对《诗经》与西周民俗文化研究的史料进行综述,并指出从民俗角度研究《诗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诗类"共收《诗经》书目147部。在提要中,四库馆臣强调《诗经》的经学地位,反对删改《诗经》,主张在研究《诗经》时兼收并蓄,消除门户之见,同时强烈反对从文学角度解读《诗经》。  相似文献   

16.
《诗经原始》是方玉润晚年的著作,作为诗学研究的大家,他的《诗经原始》在诗学研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不仅继承了从明代以来的对《诗经》作文学研究的思维,并在朱熹、姚际恒等前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不囿于《诗序》、《集传》以及《通论》取得的已有研究成果,而是更加注重从诗篇自身的诗文出发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回归原典,探讨诗的本义,还原诗作的原始情境,为《诗经》研究的革新做出了贡献,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特立独行,令人耳目一新,在清代《诗经》研究上取得了最高成就。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对于方玉润本人及其代表作《诗经原始》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更没有相关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7.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8.
《诗经原始》是方玉润晚年的著作,作为诗学研究的大家,他的《诗经原始》在诗学研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不仅继承了从明代以来的对《诗经》作文学研究的思维,并在朱熹、姚际恒等前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不囿于《诗序》、《集传》以及《通论》取得的已有研究成果,而是更加注重从诗篇自身的诗文出发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回归原典,探讨诗的本义,还原诗作的原始情境,为《诗经》研究的革新做出了贡献,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特立独行,令人耳目一新,在清代《诗经》研究上取得了最高成就。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对于方玉润本人及其代表作《诗经原始》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更没有相关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9.
《诗经》研究经过汉代的繁盛,魏晋南北朝义疏体的兴起和注音著作的大量出现,直至唐代时,《诗经》研究的风气已有衰退之势,更多的是传承,较少创新。《诗经》研究的专著数量已急剧减少,且大体上是承接汉学遗风。其中孔颖达《毛诗正义》成为《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另外,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诗经》从文学角度观照的影响,唐代诗人也很大程度上开始关注《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句式以四言齐言为基本句式,兼有从二言至九言不等的长短句,主要是由《诗经》音乐的物质性因素、长短句与齐言的协调配合因素以及抒情性因素所决定的;《诗经》以三段体为主要格式,其形成与《诗经》本身的音乐性有紧密的关系;《诗经》的曲式可重新归纳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十种曲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