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近几年,赏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有些人将“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夸奖学生,“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着法儿夸  相似文献   

2.
滥用赏识教育的四种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一直在提倡一种赏识教育(包括与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无批评教育等)。作为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问题是:现在有不少学校只推崇赏识教育而排斥了其他教育方法;更有不少教师或是为了“与时俱进”,或是缺少深层思考,都一致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导致了赏识教育的滥用。滥用赏识教育,实际上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即使一时可能有效,但如屡屡滥用,无异饮鸩止渴,后…  相似文献   

3.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进行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与之异名同质的"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等也"粉墨登场",它们都认为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好娃娃是夸出来的。给学生多点赞赏。多点宽容,就会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夸奖即赏识。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的总结。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取得成功。赏识教育是孩子不断取得成功的金钥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领略到赏识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随后,与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等也"粉墨登场",它们推崇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教师不约而同地拿起了表扬这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好孩子是夸来的。”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颇为时髦的说法。诚然,奖励和表扬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在充满信心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地“夸奖”“赏识”“表扬”,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那就是“过犹不及”了。  相似文献   

7.
陆楠 《化学教与学》2010,(10):30-31
“赏识”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赏识教育,多夸奖学生。赏识有着异乎寻常的教育功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应该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  相似文献   

9.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不错,但是,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的夸奖和赏识仍有可能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受到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结果会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国赏识教育的创始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聋哑学校校长周弘更是认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  相似文献   

11.
谈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对学生个性尊重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的教育。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避免一味、空泛的夸奖;赏识学生的努力,避免学生依赖聪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避免学生自负、脆弱。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女孩.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因此,不仅父母经常夸奖她,就连父母的亲朋好友见了她,也免不了要夸上几句:“这孩子真乖,真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小女孩上学后,学习很自觉,成绩也很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更是将“赏识”奉为法宝,天天夸奖、处处赏识。即使她做错了什么事,父母也舍不得说一个“不”字。渐渐地,她一天听不到表扬,就心神不定;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令许多教师谨记“教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对学生不敢说“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方法呈多元化趋势,赏识教育也随着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走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众人争先效仿,“赏识教育”成了一个热度颇高的词语。“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夸奖词句也频频出现在家长和老师口中。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实践中却遭到了困惑和尴尬:老师和家长开始注意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了,但80%接受赏识的孩子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问题出在哪儿?赏识教育是否只是一个个体现象呢?清代畹的《潜庵漫笔》中有个关于“高帽子”的故事;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出一顶矣。”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受表扬和夸奖的,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其需要赏识、表扬和夸奖,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但并非所有的表扬和夸赞都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上面的小故事也启发我们:表扬孩子要讲究艺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并不是说表扬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15.
“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为时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句流行语,赏识教育也一时风靡中小学教育,奖赏因此成为教育和管理中常用的手段。教育者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奖赏是诱发、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推动教育者所期望的其他行为的手段。然而德西效应却告诉我们外部奖赏未必总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兴趣。因此,“夸”未必时时奏效,“奖”也未必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有时“奖赏”还能用来抑制一些教育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呢。奖赏的运用原来大有学问。  相似文献   

16.
王惠莉 《现代教学》2013,(12):47-48
相对传统教育对孩子吝于肯定、褒奖,新课程改革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夸”“怎样夸”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向上的欲望,确实是值得研究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黄秀云 《中学文科》2008,(3):136-137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9.
构建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人本理念逐步深化的今天,赏识教育正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而惩罚教育却随之愈来愈淡出教育的视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嫌出来的”、“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人们在对赏识教育大加赞赏的同时,对惩罚教育投去了更多的批评与责难。笔者认为,通过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等给予肯定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赞美等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